郑和远航600年祭
探索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其说是因为它在那个时代突然开始,不如说它在那个时代无端结束。
纪念郑和航海600年,既是追忆一段历史,又是反思一种现实。
大明帝国怀柔天下,盛装七下西洋。
1405年,整整600年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力量,可与大明帝国争雄。永乐皇帝统治下的明帝国,无论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还是军事技术、造船工艺上,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就在这一年,世界历史上最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最难以忘怀的海上远征——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从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28年间郑和共七下西洋,迎来送往。那时明帝国的船队像是常驻海上的“维和部队”。
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途中,郑和在古里病逝,副将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的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湾,宝船在南方湿润的港湾里腐烂。远洋航船从此收起的巨帆,就再也没有张扬过。
在郑和远航之前,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东非的海上交通,已有千年历史。明初的郑和泛海航路是旧航路,港口也是旧港口。所以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既不是探险,也不是发现,不过是千年中国航海与海外贸易史的继续。
郑和远航,除了“示富”的政治浪漫外,很难说对帝国有什么实惠。
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200艘宝船、战船、粮船、水船等在世界南方海域编队航行,两万七八千人随行。去时像节日里隆重的,带着大量的装备与礼品;回时像个庞大的杂技团,装满了各种奇禽异兽。长驶远驾携带的赍赐品多为陶器、缎匹、纱绢、丝棉、铁货,充舶而归的多为香料珍宝等奢侈品。只有一个富强的帝国,才能支持这样盛大的远航。但世界历史上有组织的伟大远航,多有实惠的动机。公元前15世纪,埃及女王哈特谢普林特的舰队远航班图岛,是为了黄金与香料。公元15世纪哥伦布寻找新航路,是为了大汗国土上的黄金和香料。
郑和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远航,除了“显示中国富强”的政治浪漫外,很难说对帝国有什么实惠。
郑和下西洋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挥霍,在政治上甚至也有些荒唐。它带着宏大浪漫的政治理想,从一个港口驶向另一个港口,宣谕、敕封、市易,将贡使接来又送去,用华丽的辞句渲染空洞的成就,满足帝王建立在无知狂妄之上的虚荣与野心。
在经济上挥霍财富是灾难,在政治上挥霍理想也是灾难。而最大的灾难还在于下西洋发生的海禁背景。明朝政府一方面对私商执行海禁,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帝国的权力垄断海上贸易,将唐代以后兴起的市舶司管理的海上贸易变成奢侈性的官方垄断贸易,破坏了500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国民间航海贸易传统,也破坏了整个世界南方海域的自由贸易体制。
那些年里确有许多异邦贡使来朝,他们大多修贡是虚,市利为实。帝国慷慨给赐、宴乐劳之,万邦来朝的帝国式浪漫政治,毕竟代价太大了。明宣宗皇帝叫停的或许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是一次浩大的灾难。
在郑和远航中,也有人看到辉煌中的荒唐及荒唐中的悲凉。
专家发现建立在治水基础上的东方专制制度,能够最有效地创造一些人类历史上不可思议的奇迹,诸如金字塔、长城、泰姬陵。郑和远航也是专制帝国创造的奇迹。
但是,如果将郑和远航与西方资本主义海上扩张相对照,在明朝海禁的具体历史背景下,仔细分析其挥霍性的政治、经济本质,辉煌中就显现出怪诞的荒唐。4个世纪间(12一l5),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郑和远航以近乎疯狂的形式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的力量。
面对经济、政治上的巨大“挥霍”,1474年.慷慨激昂的车驾郎中刘大夏将郑和航海的档案付之一炬。他有许多正义的理由:远航劳民伤财,几十万钱粮几万人的生命,换回来的是帝王的奢侈品,奇珍异宝于国家何益?他害怕阴险的太监又鼓动头脑简单的皇帝去海上挥霍掉父老乡亲的膏血。在历史的语境中,他相信自己是正义的。
600年的历史在诉说:谁称霸海洋,谁将称霸世界!
郑和轰轰烈烈的远航并未开启一个新时代,反却预示着曾经无比辉煌的东方文明称雄天下的时代,行将结束。它为太平洋、印度洋留下了权力真空。正是在这脆弱的太平天下,葡萄牙人出现在帝国海岸。
半个多世纪后初抵古里的葡萄牙舰队,很快就从拒纳贸易税并绑架人质发展到大炮攻城。葡萄牙的海外扩张在权力真空的世界南方海域,开创了一种“炮舰秩序”。这种“炮舰秩序”,创造了葡萄牙海上帝国、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最后是美利坚帝国。600年的历史在诉说:谁称霸海洋,谁将称霸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也将失去家乡!
郑和七下西洋寄托着中国人的帝国回忆与想象,失望与希望。
对于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来说,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这些决定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讨论郑和七下西洋便有了两种意义:一是郑和远航如何发生;二是郑和远航为什么结束。第一重意义上感受的骄傲是短暂的;在第二重意义上感到的是悔恨,却刻骨铭心。
西方500年间扩张成一种强势的全球文明,追溯其源头,便找到地理大发现这个起点。从这个起点看,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整个东方历史上,都标志着世界东方化的时代结束了,东方开放扩张的时代结束了,东方由盛及衰,开始退守与失败,甚至东方也开始西方化了。
在这一背景中,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帝国回忆与想象、失望与希望,寄托着国人的某种自我形象,也寄托着人们关于国际权力秩序的某种想象与期望。
600年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秩序,还在考验着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天下帝国理想———“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
(据《中国国家地理》周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