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海冰721船第74次黄渤海冰情调查行动亲历黄渤海冰情调查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7-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雷达搜寻.

指挥若定

制定方案

中国军事图片中心电 题:犁耕冰海——亲历中国海军海冰721船第74次黄渤海冰情调查行动

于贵民 记者张雷 1月27日发自渤海某海域

港口冰封、航路阻塞、舰船受困……渤海、黄海北部遭遇30年来同期最为严重的冰情灾害!

中南海,中央高层领导时刻关注着北方这片冰冻的海域。胡主席向全国发出全力做好抗击寒潮冰雪灾害工作的号召。

冰情同时牵动着全国亿万群众的目光,更牵动着人民海军官兵的心怀。在这片海域上已73次驰骋冰海、开展海上冰情调查和救援活动的海军破冰船,又一次闻令出征。

国家海洋局冰调专家来了,海军水文气象专家来了,海军某试验基地冰情调查队来了,他们与中国海军海冰721破冰船的官兵一道,带着沉甸甸的使命,踏上了征战冰海之旅。

冰海出征

1月23日早8时,随着三声嘹亮的汽笛声,中国海军海冰721破冰船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始起航了。

身着防寒服的海军海冰721号破冰船上的官兵和冰调队员们,整齐列队在船舷甲板,挥手向前来码头送行的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挥手致意。迎着刺骨的寒风,海冰721号破冰船如同一只巨大的犁铧,冲破秦皇岛1号码头海面片片冰皮的封锁,缓缓驶离码头,开始了第74次冰海探冰之旅。

站在甲板上,第一次乘船远航的记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频频挥手同送行的首长和战友告别。

而此时,船上的官兵们在各自的战位上紧张地忙碌着——帆缆兵在寒风中将粗大沉重的缆绳卷起收好;轮机兵在机舱内目不转睛地盯着各种仪表……驾驶室内,在船长蒋长征的指挥下,信号、舵手、雷达等各战位紧密配合,大家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不辱使命,保证胜利完成此次冰调任务!

记者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由于持续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北部海区气温迅速下降,海上冰情成为30年来同期最为严重的一次,辽东湾浮冰范围超过60海里,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浮冰范围均超过30海里,最厚冰层超过1米,对海上航运、油气开采和海洋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采访中,冰情调查行动指挥员、海军某试验区副司令员李庆明对记者说:自1974年开始,海军每年都要派出冰调队,对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冰情况进行一至两次调查,探求海冰生成与变化的规律,为海上航运、石油生产、捕渔作业、海港建设及军事活动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冰情信息。

冰海探险,随时面临着难以预测的风险,海冰721船的官兵们,正以从容乐观的行动诠释着出征前的铿锵誓言……

伴着主机发出的阵阵“轰隆”声,721船破冰船披波斩浪,沿离岸等深线10米线一路向渤海、黄海北部海域开进。海面上,漂浮着大片大片的海冰,冰调专家、海军某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赵中军在甲板上向记者介绍:海冰共分为8种类型,分别为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灰冰、灰白冰、白冰和一年冰,现在见到的这些浮冰大多为“莲叶冰”,它们宛如片片莲叶盛开在大海之中,令记者大开眼界。

“冰调队员请注意,我船十分钟后到达B23点,请做好测量准备……”在冰海中航行大约1小时后,广播里传来航海值更官洪亮的口令——破冰船到达首个测量站点。冰调队员们迅速穿好海军专用救生服,进入“战斗”准备。当破冰船缓缓停稳后,冰调队员们立即紧张展开工作,几厘米厚的冰块陆续被打捞上来,冰调组马上对海冰的厚度、盐度、温度等数据进行测定,与此同时,气象组的官兵实时对云状、云量、气压、温湿度、能见度等展开测量;水文组的官兵则将水盐度、表层水温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一名冰调队员告诉记者,这次测量的海冰最厚的达6厘米,对海上渔业养殖、小型渔船作业等带来一些影响,但对过往的大型船只影响不大。

一声汽笛长鸣,破冰船开始起航,驶向下一个测量站点。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冰情调查将历时一周,途经唐山、天津附近海域,沿山东半岛直到丹东附近,最后经由大连、营口、葫芦岛方向返回,航程近千海里,对整个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的28个站点的水文、气象、海冰等宝贵要素进行调查采集,最终形成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冰海尖兵

经过一天的航行,721破冰船上的冰调队员完成了7个站点的艰苦测量任务,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冰调资料。

吃过晚饭后,破冰船进入夜航。这时,各战位官兵进入轮休阶段。船上官兵有的坚守战位,有的上床休息,有的则走出舱外,在船舷边观赏海上夜景。记者得知夜航将对4个站点进行测量时,决定陪同冰调队员“并肩战斗”。

主机发出的轰鸣噪音,在夜晚更显得格外刺耳。站在甲板之上,记者顿觉夜幕下的茫茫大海深邃无边,危机四伏,使人陡升寒意……

临近午夜零时,船上高分贝的播音器再次响起:“冰调队员请注意,十分钟后将到达B16冰测站点,请做好测量准备!”记者随即与早已整装待命的5名冰调队员,奔向甲板的一侧船舷。船刚一停稳,5名官兵迅速打开强光手电,有的打捞冰块、有的测量风向、有的记录相关数据……十分钟后,破冰船在冰海中启动航行。

记者同已4次参加海上冰调任务的海军某试验区气象台上士王海林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在海上搞冰调,什么苦都要能吃,几十个小时不睡觉,在执行冰调任务中是“家常便饭”。

“我们吃这点苦算不得啥,721 破冰船上保障的官兵,比我们还要苦、还要累,就说炊事班吧,他们五、六名战士,要保障我们130多人吃饭,哪有时间休息啊……” 呼着舱外零下十几度的寒气,小王热情地“表扬”起了船上的战友。

而这一夜,5名冰调队员在队长吕宝峰的带领下,对4个站点的冰情数据进行实时测量采集,他们,一夜无眠……而与他们同样坚守在夜航战位上的还有轮机兵、航海兵、机电兵……

次日,破冰船到达山东莱州湾的黄河入海口,海冰已经不见了踪迹。几只海鸥盘旋在船尾上方,不时发出“叽叽咕咕”的鸣叫着声,随船采访的记者和官兵们站在甲板上,纷纷举起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按动快门,为它们留下“倩影”。

海冰721号开始航行在渤海海峡,穿过星罗棋布的庙岛群岛,越过水流湍急的老铁山水道,向黄海北部海域进发。海上风浪越来越大,破冰船的官兵和冰调队员们以豪迈的战斗精神,在战位上发扬“困难拖不倒、风浪压不倒、严寒吓不倒”的冰海先锋精神,以战斗的姿态冲锋在冰调第一线。721船政委王俊红告诉记者,为激励士气,他们从参加冰调行动的官兵中,评选出陈毅、李贵军等十名在不同战位上表现突出的战士为“冰海尖兵”,为他们戴上有特殊意义的“冰调大红花”,同战友们合影留念……

海冰721船航行到第三天傍晚时分,在丹东附近海域,一片巨大的冰区出现在我们眼前。海冰大的有几十米,小的如同片片银盘,在晚霞的映照下,放眼望去,格外的雄浑壮观。破冰船行驶在冰区中,四周不时传来阵阵“嘎吱嘎吱”的冰裂声。

冰调队员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迅速抄起设备,捞冰、锯冰,采集冰样,收集数据。初步的测定结果显示,这一海域的海冰厚度达到十几厘米,是黄海北部海域最为严重的冰区之一。

冰情采集测量完毕,海冰721船又开始驶向茫茫的夜海。

冰海豪情

吃过晚饭后,记者的脑海里始终被刚才发现的海冰所萦绕。联系到此次执行的冰情调查和海上救援任务,记者决定去找船长蒋长征,了解一下一旦遇到被海冰困住的船只,怎么实施有效的救援?

在驾驶室里,蒋船长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破冰船在冰海中航行和对被冰困船只进行营救,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顶撞法,即以破冰船前进的动力,由艏柱及船体前挤碎冰层;二是冲撞法,即进行倒车,后退几百米,然后双车全速前进,撞碎冰层;三是艏压法,即利用船体重力和压载水的调节,使破冰船冲上冰层,将冰压碎。

他告诉记者,2000年2月,渤海北部海域结冰最厚处曾达1米多,挪威、塞浦路斯等国的商船在冰海被困。正在海上进行冰情调查的我国海冰721船,接到救援命令后,迅速驶往商船被困海域。面对厚厚的冰层,721船一次次开足马力向冰层撞去,撞开一条冰缝开通航道。在不能撞开的厚冰区,721船又采用堆积水破冰法,终于将被困商船救出,受到了被困商船船员的交口称赞。

721破冰船航行到第4天,伴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721船由丹东附近海域转头驶向辽东湾海域。中午时分,海风骤然增大到6—7级风力,在海风、海浪与海涌的作用下,721船开始出现了剧烈摇摆。

记者走上甲板,凭栏临风,破冰船在风浪中左右飘忽,而一名战士站在船的四层平台甲板上,正全神贯注地嘹望前方海域。

就在前两天的航行中,由于受海上风浪的影响,当负责航海观通的官兵发现一处渔民养殖区时,721船已靠近不足8链,紧要关头,操舵班班长谭伟刚及时打舵规避,在短短的一瞬间,721船擦网而过,避免了使当地渔民的利益受损。事后,船上指挥员专门派出战士担任嘹望哨,加强海面观察,使破冰船提早避开渔民养殖区或在海中撒出的网箱及渔网……

海冰721船在风浪中继续向预定海域进发。驾驶舱内,已经连续18个小时没合眼的操舵班长谭伟刚,正精心向一名新战士讲解操舵要领。小谭告诉记者,从起航之后,他每天都坚守在操舵台,就连吃饭都没有离开过一步,因为,其它3名操舵手都没有远航经验。

船上一名战士悄悄对记者讲:谭班长原本在家休假,孩子刚出生12天他就接到了部队出航的消息,于是他二话没说就赶回来参加任务。

机电部门二级军士长杨益红,他所负责的战位是船上的动力系统,两台主机在机舱底部发出高达100多分贝的巨大噪音,杨益红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一值更就是十几个小时。这位当了二十几年的老兵,已经有十几次执行过冰调任务……噪音和劳累对他来说,早已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快看,前面出现海冰!”这天晚上6时30分,随着船舱内的一声喊,记者跑上甲板看到,船前方出现一片白茫茫的冰盖。

“现在的方位是辽东复州湾附近海域。”在身边官兵的提示声中,721破冰船开始驶入冰海。伴随着海冰与破冰船磨擦中发出的强烈撞击声,破冰船的速度明显降低了,巨大的冰块不时撞向船舷,发出“咚、咚”的骇人声响。

在冰海中艰难行驶了十几分钟后,破冰船停靠在了预定的测量站点。此时,放眼大海,如同置身于冰雪世界,天地间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冰调队员们开始了紧张的冰样和水文、气象等要素的数据采集。结果显示,这片海域海冰为白冰和灰白冰,最厚的冰层近40厘米,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

临近午夜,海冰721船抛锚在辽东湾海域。明天,它将再次起航,在浩瀚的大海中犁耕冰海、绽放豪情……

【冰情调查链接】

冰情调查,对于探求海冰生成的规律、研究海洋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海冰素有白色杀手之称,与海啸、风暴潮、灾害海浪和赤潮并称为海洋5大灾害。1912年4月14日午夜,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客轮就是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1969年,我国渤海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冰害”,所有港口被冰封冻,海冰最厚处达1米多,数百艘中外船只被冰困住、寸步难行。天津港内就有几十艘轮船被冰挤压坏,许多海岸工程也被海冰破坏掉,经济遭受严重损失,海上贸易和石油开采也受到严重威胁。渤海冰冻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当即批示,一定要建造出自己的破冰船。接到周总理的批示后,求新造船厂仅用101天时间,就造出了我国我军的第一艘破冰船海冰722船,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随后不久,又建造出我国我军第二艘破冰船海冰721船。目前,海冰721、722船累计74次执行海上冰情调查和救援任务,为获取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区及主要港湾的现场冰情、水文和气象情报作出了贡献,受到军内外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于贵民 记者张雷)

【海冰背景资料】

根据国际气象组织规定,浮冰共有八种类型,即:初生冰、冰皮、尼罗冰、莲叶冰、灰冰、灰白冰、白冰和一年冰。初生冰,为海水直接冻结或雪降至低温海面未被融化而成,多呈针状、薄层状、油脂状或海绵状。冰皮,为由初生冰冻结或平静海面上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壳层。尼罗冰,为厚度小于10厘米的有弹性的薄冰层。莲叶冰,为直径30—300厘米、厚度10 厘米以内的圆形冰块。灰冰,为厚度10—15厘米的冰盖层,由尼罗冰发展而成。灰白冰,为厚度为15—30厘米的冰层,由灰冰发展而成。白冰,为厚度为30—70厘米的冰层,由灰白冰发展而成。一年冰,为厚度70—200厘米,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天的冰,由白冰发展而成。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