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西方媒体无法理解中国军人到灾区不带枪

图为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期间,空降兵黄继光生前所在团副团长翁宝贵为灾民搭建土灶。
中广网北京6月28日消息(记者 徐佳慧)自6月15日起施行的解放军新《内务条令》规定,在哨所、军营门口、武器仓库等重要场所站岗执勤的卫兵,必须配带枪支、弹药。
这就意味着在军营门口站岗执勤的部队官兵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佩带着空弹匣执行任务,而开始真枪实弹地担负警戒任务。
那么新《内务条令》为什么要做上述调整?这种调整的现实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枪弹结合能有效提高军人履职能力
记者:新《内务条令》为什么要规定卫兵必须真枪实弹地执行警卫任务?
公方彬:新修订的《内务条例》具体规定了“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什么人必须配备枪支弹药”。简单地说,人枪弹结合基本的目的是有效提升勤务人员的履职能力。
中国军队枪弹分离表明社会性质优越
记者:新《内务条令》颁布之前,营门卫兵站岗执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公方彬:人枪弹的结合与分离在我军也是分阶段的。战场上,不言而喻,肯定是人枪弹的结合,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阶段。我当兵的时候枪弹都在床头上,随手可取。
但后来逐渐采取枪弹分离的管理方式。这个规定其实西方人都比较关注。汶川地震西方媒体讲到两点想不到,一个是想不到中国军人到灾区不带枪,另一个想不到是中国军人和老百姓关系那么好。

图为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期间,解放军士兵挖掘活动板房排水沟渠
这两个想不到深层揭示了中国部队为什么枪弹分离可以存在,而在西方却不存在。
这里面有安全的考虑,但更深层次主要是由军队任务性质以及中国社会状态决定的。
中国军队长期的历史传承,社会道德形象很好,深得人民群众信赖——这种情况下仅靠道德形象在处理相关任务、执勤过程中足以有效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勤务中不需要携带真枪实弹。
西方军队和中国不同,西方走的是军人与社会、与民众隔开的方式,不鼓励军队承担社会事务,救灾活动也大多数依靠专业力量,当需要军队进灾区维持秩序的时候,问题就变得严重了。
加上西方社会枪支很多,加上民众的人文性格问题,所以他们面对诸多事件就需要强力解决问题。
看似人枪弹分离是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其实背后反映了军队性质和在社会中的道德状态与形象。
哨兵荷枪实弹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
记者:新内务条令规定枪弹结合的现实必要性是什么?

大部分情况下军队巡逻不携带枪械 王继伟摄
公方彬:之所以提出人枪弹的结合,并不意味着我军价值观念和履行职能任务发生根本变化,主要还是根据现实需要做了一个技术性调整。
近年来,屡屡发生哨兵遇害、枪支被劫事件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相应政策的出台也是必然的。
一个问题是出现民族分裂分子、恐怖分子越来越猖獗,因为那些分裂分子越来越把袭击集中到军事目标上,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哨兵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危险分子,必须提供相应的手段,这就需要人枪弹结合。
另一个问题主要与社会转型期矛盾频发、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有关。社会转型期必然是矛盾多发,种种原因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甚至心理扭曲。
虽然我们说对社会问题只要不是暴力的,一般是内部处理方式,不需要真枪实弹,但是还是需要特殊情况下的遏制和震慑,这就需要手段提升的问题。
除此之外,与承担我军新的多样化军事任务有关系。
新的使命任务和履职能力的提升,它必然延伸到手段上来,也就是顺应我军职能任务的拓展,采取人枪弹的结合,应该是手段和对策之一。

资料图:2008年5月23日 ,地震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马藏族乡麦贡山村夷为平地,藏族同胞为了感谢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跪倒在地上,请求子弟兵兄弟们吃上一个煮熟的鸡蛋。

图为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期间,解放军小分队进入深山去救援受伤民众

北川县陈家坝乡的孩子们自发地向来往的救灾军车敬礼

7月24日晚18点30分,彭州市龙门山镇,成都空军某通信训练团官兵和灾区民众一起举行联欢晚会,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