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工医院院长赵华琼:倾家荡产治民工(图文)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周末

赵华琼送残疾病人出门
她的病人都是民工,为了开这个民工医院,她变卖家产,甚至借下高利贷。民工来她的医院看病,可以还价,可以不付钱,甚至还会得到她的资助。她计划,投入数百万的这间民营医院,将来所有财产都归国家所有。
赵华琼,58岁的退休女医生,全国第一家民工医院的院长,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样超乎常人想象的选择?
倾家“当”产
一跨出典当行的大门,赵华琼止不住泪如雨下。
典当行不肯收她在杭州“山水人家”的那套房子。如果不能在11月1日前凑齐50万还掉银行的贷款,民工医院就没法继续开下去。
这天是10月22日,赵华琼还有9天时间。
在去典当行之前,从来对她百依百顺的儿子发了脾气:“妈妈,我知道你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到底,我也一直支持你。你卖掉了我结婚的新房,我同意;你要卖掉我的网吧,我也没意见。现在你又要把自己住的房子卖掉?妈妈,你负不了这么大的责任的,不要再做下去了!”
58岁的赵华琼像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一路哭着回了崇一门诊部。“我只是想,能帮几个穷人就帮几个,他们肯定比我更困难。”
她给自己的哥哥打了个电话。“听到你的电话我就害怕,我的心脏病一半是被你吓出来的!”哥哥说话无遮无拦,“不要再搞下去了。像我们这样,退休在家里看看电视不是很好嘛,为什么要搞得自己倾家荡产呢?”
哥哥说的倾家荡产并不夸张。
2004年底,赵华琼把儿子用来结婚的房子卖了100万,动员儿子搬到丈母娘家;把自己在杭州“山水人家”的一套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50万;接着又向亲戚朋友借了50万。赵华琼用这200万在杭州城西的城乡接合部开了医疗门诊部。后来资金不够,她又咬咬牙,向中介机构按3分利借了50万,每个月光利息就1.5万元。
赵华琼如今已经把自己在“山水人家”这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在房产中介挂牌出售了。根据房产中介的说法,这套房子最少能卖到1万元一个平方,但赵华琼只挂了120万元的价格。她显然是急于出手,可是在这个房产交易冷落的时候,即使这样的低价依然少人问津。
“如果能把这套房子卖掉,就能把贷款还清了。”赵华琼说,以后她就打算搬到医院办公室去住,反正她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都守在医院,一年“没几天能看到那套房子里的日出日落”。
施比受快乐
赵华琼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医学世家,父母是医生,5个兄弟姐妹也都行医。这个家庭从小就教会她“施比受快乐”的道理。
她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母亲出诊的情景,母亲从不会为了诊费同别人计较,家门口的那些五保户,母亲时常会为他们免费看病送药。
很难想象括苍山的七年行医经历对赵华琼的影响。她是1967年从宁波卫校毕业后被分到那里的。那七年,她一个人要负责方圆50公里的医疗卫生工作。她记得,那里的穷人要用一只鸡蛋换一个月的食盐和酱油,为了帮他们省一只鸡蛋,她总要饿着肚子回家,以红薯充饥。
她记得,离开括苍山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赶来送她,足足送了30里路。
“穷人没什么东西给你,就会说一声谢谢,但那是无比真诚的。”或许正是为了这样的一声“谢谢”,为穷人看病就此成了她的心愿。
1973年,赵华琼回城,她先在杭州一家鞋厂的医务科工作过。1998年退休后,被请去一家制药公司做医药代表,并一直做到业务经理。正是那几年赚到的钱,让她可以按揭买了几套房子。
但2001年赵华琼决定辞职。“这个行业太黑了,我不能再赚这种钱。”
赵华琼在杭州城西的城乡接合部开了一间小诊所,只请了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为附近的民工看病。
“城乡接合部有着奇特的景象:一边是(开着)奔驰宝马锦衣玉食的富人,一边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民工,小病拖着,大病等死。”赵华琼就亲眼看到一位发烧40℃还不肯去医院的民工,只是因为没钱。
民工在赵华琼的诊所只能看看小病,得了大病还是没钱去大医院看。一个民工胃出血,赵华琼的诊所医治不了,就给了他2000元,让他去大医院。结果两天后民工便回来了:“大医院也只给挂水,不开刀。”
赵华琼终于下定决心,把诊所扩大,“我能多帮一些就多帮一些吧。”
2004年底,赵华琼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在杭州城西开了500平方米的崇一医疗门诊部,共有9个科室,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科室。诊所所有科室都没有对外承包,所有医生都不拿一分钱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