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都市报:中国要抓住民族品牌崛起机遇
加拿大《多伦多都市报》6月3日载文《谁令外国名牌在中国黯然失色?》,摘要如下:
曾几何时,高价的跨国品牌代表着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而中国消费者对跨国品牌也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仰慕。上个世纪80年代,不光是中国消费者,中国众多企业也追捧跨国企业。
进入2006年以来,跨国大品牌问题频发:从索尼、可口可乐,到麦当劳、特富龙、博士伦、亨氏……一时间,曾被视为高品质和高信誉度代名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光环似乎平添了几分阴暗的色调。这令消费者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跨国公司还值不值得信赖?
事实说明,虽然任何一个跨国品牌都不敢轻视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战略地位,而这些跨国品牌往往在中国市场表现得更急功近利而非精耕细作。为了尽快占领市场,跨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生产交给代工工厂、销售与服务找经销商代理、品牌传播交给公关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所谓的一些国际品牌,也都是在中国造,然后大部分销在中国市场,挣中国人的钱。
中国过去出于引进外资、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对待外资企业,特别是对待跨国公司的态度过于宽容,对于外资企业的一些违规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一再忍让纵容;对外资企业的产品品质、服务水准的要求,往往比对国内企业的要求还要低。其结果,就是让 外资企业觉得中国市场是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中国消费者是一个可以随意对待的群体,于是某些跨国公司敢于采用双重标准歧视中国消费者,轻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
民族品牌不仅代表着国家产业的高端水准,而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承载着重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历史责任。
“Made in Japan”曾经是低质品的代名词,“Made in Germany”在1890年时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到了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那么,“Made in China”为何就不能成为优秀品牌的代名词呢?
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力优势比较弱小。但是,中国企业不缺乏产量优势,也不缺乏品质优势,中国能为那么多世界级品牌做加工就是例证。现在正好是中国企业品牌崛起的时间。中国经济已出现了从财富时代到品牌时代的契机,关键要看中国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必须孕育出自己的强大世界级品牌。
塑造民族品牌,需要企业的自强奋进,也需要同胞的认可和追捧,否则,民族品牌就永远孤掌难鸣。这点,也许能从韩国人身上得到借鉴,他们近乎偏执地酷爱自己的产品,以买国货为荣。在韩国的大街上,极少看到外国的车。在亚洲经济危机期间,韩国民众甚至自捐钱物,让企业渡过难关。
当然,一个大面积品牌群落的崛起肯定和这些品牌的生态环境有关系。这种生态环境是通过品牌创新来实现中国创造所不可或缺的,中国企业想要走上品牌创新之路,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品牌主体在企业,但是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仅是企业是扛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