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网络
分享
 
 
 

一九三○年~一九四四年苏联试验型自行火炮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九三○年~一九四四年苏联试验型自行火炮

纵观自行火炮在发动机出现之前,马是牵引火炮的唯一选择,甚至到二次大战时,各国军队还在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马价廉物美,它不喝汽油,也省去了后勤和维修人员的烦恼。但是当马还在炮兵部队中发挥突出作用时,一些有识之士想到了车载火炮,用车子可以大大提高火炮的机动性,而且既然火炮已经成为了车子的一部分,也就不需要像马拉火炮那样费劲地从马身上卸炮,将炮推入发射阵地,手忙脚乱地准备发射,如果需要转移阵地,那么还得将上述程序倒过来来一遍……车载火炮行动迅速,为了保护成员还可以装上装甲。二十世纪初的装甲车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新技术难以逾越陈腐观念的鸿沟。初期的装甲车大多是装甲化的机枪运载车,一部分开始装备威力更大武器。先行者是一九○六年德国人的Ehrhardt装甲车,该车的炮塔内安装了一门五十毫米反气球炮,但是炮塔还不能旋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浓云密布,装甲车成为众多参战国武器库中的一部分。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装甲车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行动迅速,能够抵挡轻型武器的攻击,出色地执行攻击与侦察的任务。很快,更强大的武器搬上了装甲车。英国皇家海军空勤队使用Seabrook 和 Pierce Arrow 〔译注:公司名〕的四轮卡车底盘,在车体上部安装装甲,配置了三磅或二磅的防空火炮。更为接近自行火炮的是法国雷诺四十七毫米“自动炮”〔Autocannon〕,一种重装甲,火炮后置,能够在远距离摧毁敌人的大块头。俄国人也推出了一种拥有强大火力的名叫Putilov-Garford 的装甲车, 车上的并列突出炮塔内装有两挺马克沁机枪,后置的炮塔内还装有一门七十六毫米火炮和并列机枪。

随着战争的进行,堑壕战成为战斗的主要样式,蜿蜒曲折,没有尽头的堑壕,泥泞的难以通过的地型……装甲车的光荣岁月几乎到了尽头。人类的老朋友――马――重现生机,吃苦耐劳的马默不作声将重炮拉到前线,装甲车成为无人关心的配角。然而坦克的出现打破了死气沉沉的局面。履带将天堑变为通途,战壕,铁丝网在坦克的碾压下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如何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问题,如果坦克跑在火炮前面,因为机动性的原因,火炮就无法在尔后的行动中提供支援,德国陆军的精华――堑壕战的行家里手――突击部队〔Stormtroops〕, 深知这一弱点,所以明目张胆地使用单兵武器与坦克进行近距离的撕杀。于是,英国人为他们的一五二毫米炮开发了一种火炮运载车。这是种全履带车,驾驶室受装甲的保护,火炮安置在车体中间,炮轮则捆在车体的外壳两侧。该型车只生产了极少数,而且火炮可能还不能在车上发射。这些车几乎没怎么尽它们的本职,仅被当作补给车,通过那些轮式车辆无法通过的地域为部队运送弹药和器材。法国人,不仅设计了有名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也推出了履带式自行火炮,不过为数极少。史耐德公司〔Schneider〕开发了一种炮位敞开的一五五毫米履带炮车,有趣的是,驾驶员坐在一个完全敞开的位置上,而发动机却是后置的。圣沙蒙也制造了一系列自行火炮,与史耐德型不同的是,圣沙蒙使用两辆履带车,一辆装载火炮以及稳定架,另一辆装有电源以供电动机驱动引擎,两节车厢由双轨连接。复杂的圣沙蒙战车可以装备三种口径的武器,最大为一九四毫米。少部分的一九四毫米炮车在战火中幸存下来,但在二战中却为德军缴获,按照惯例,这些自行火炮得到了一个德式称号―― 19.4cm Kanone485(f) GPF。美国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将一门一○五毫米火炮安装在霍尔特〔Holt〕拖拉机的底盘上,到一九二九年,装在了T1型榴弹炮运载车上。T1由当时正处于试验阶段的T1系列轻型坦克开发而来。T1型榴弹炮车装有一门七十五毫米驮载榴弹炮,车体上部加装了轻型装甲,战斗室顶部开启。英国人没有停止研制自行火炮的脚步,他们主要尝试将十八磅炮装在两辆中型坦克的底盘上,一种是炮塔型,另一种是大角度开启式,用于防空。一次大战结束后的几年是装甲车辆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一个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随着大战的结束世界也应该太平一阵子了,第二是经济原因。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正是德国人发现了自行火炮的价值,他们通过隐蔽的途径避开凡尔赛和约对军备的硬性限制发展了军事技术。德国人发现自行火炮能比同时代的坦克发扬更强大的火力,而且价钱便宜,便于快速生产。德国是自行火炮的最大用户,无论是临时改造或是专门生产,比如去掉炮塔加上防盾和一门捷克四十七毫米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到专门生产的,战争末期最具威胁的自行反坦克炮――猎豹。德国人把榴弹炮、反坦克炮、火焰喷射器等各种东西装在缴获来的或是过时的坦克的底盘上,同时也装在正在生产的坦克的底盘上。虽然规模与式样没有德国人的多,盟军也推出了自己的自行火炮。将轴心军与盟军的主战车辆列举出来需要很长的一篇文章,但是我们要锁定本文的主题,俄国的自行火炮,本文不准备讲述SU-76、SU-85/SU-100系列,也不准备讲述SU/ISU-122、152系列,关于这些兵器已经有太多的文章介绍了,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鲜为人知的实验型自行火炮的身上吧。

起源时期的自行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没有推出任何坦克,只有一个设计,履带式战斗拖拉机“Vezdekhod”, 进一步讲,俄国工业还没有制造这种战车的能力。俄国的装甲车是各国中最多的,但并不由本国生产,俄国只是进口该车底盘然后给他们安上装甲,或是直接让原产厂家给这些车装上装甲。直到一九二○年俄国人得到一辆法国的FT-17坦克后,俄国工厂才开始生产自己的坦克,这种仿制的FT-17被称为“列宁”,生产数量屈指可数,但这正是俄国坦克的第一声啼哭,情况也使他们认识到必须扩大产量,拓宽生产线。俄国人是仿制的大师,得到装甲和其他武器的样本后就以适合自身工业水平和能力的方法去制造。从一九二○年到二战的最初阶段,俄国人制造了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原型,有些从未超出过试验阶段,有些进入部队服役。有些人会说,在T-34/76中型坦克出现之前俄国人的装甲部队用的都是过时陈旧的玩意,这可能是从一九四一年“巴巴罗莎”战役中苏军蒙受的巨大损失中得出的印象。必须承认,俄国人的一些设计是经典的,但不能说T-26、BT-7甚至T-28E也能和德国人的坦克相比。对德国人来说,战车乘员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和稍厚点的装甲赢得了这一胜利。对俄国人来说,斯大林对军队的大清洗使装甲部队的指挥官大伤元气,那些低素质的军官杂乱无章的指挥使德国人轻易获胜。当然,历史表明,这种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观。每个俄国装甲兵的学者都能认出诸如SU-76“Suka”、SU-85/SU-100系列、SU/ISU-122和SU/ISU-152“Zvierboi”这些武器,他们是二战时苏军自行火炮部队的主心骨,战后继续在苏联和华约各国军队中服役。每种战车,在它服役之前总会有一个试验阶段来测试理论成果,火炮的放置位置合适与否,以及其他改进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苏联自行火炮的早期阶段。

基于T-18轻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三○年~一九三一年〕

T-18轻型坦克是俄国于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早期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的坦克之一。T-18根据一九二七年开始研制的T-16轻型坦克发展而来,是法国FT-17坦克的增强型〔俄国于一九二一年前生产了称为“列宁”的FT-17〕。T-18的外壳与“列宁”非常相似,行动与悬挂装置大大加强,使用弹簧减振装置代替了刚性结构,采用更好的履带来提高机动能力,无需牺牲装甲防护,也无需换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T-18跑得比原型FT-17快得多。T-18服役之后又进行了大量的改装工作,包括新履带的更换,武器的布局,新的变速箱,以及其他悬挂装置的方案。T-18的最终型号是T-18M,换装了四十五毫米火炮,并参加了一九四一年与德国人的战斗,然而大多数T-18被埋进斯大林防线和远东防线当作碉堡使用。从三十年代早期T-18服役直到一九四一年被德国人缴获,俄国人测试了大量基于T-18的辅助车辆,包括一种架桥车、指挥坦克、弹药输送车,以及一种化学战坦克。根据T-18的外型设计了两种自行火炮,一种是反坦克型,另一种是榴弹炮型。基型车的车体前部延伸到驾驶室上方,这样就能使上层结构安置在整个车体的前部〔上层结构由大约五~七毫米厚的装甲保护〕,战斗室比改造之前宽敞了许多。车体上部本身非常高,炮手通过后面的舱门进出,驾驶员则从前面的舱门进入车内。反坦克型有两种计划,一种安装一九二七型76.2毫米火炮,另一种是四十五毫米炮。装76.2毫米炮的可以携带五十发炮弹,装四十五毫米炮的能带一百九十二发。在一九三○年对这两款反坦克车型进行了测试,但是众所周知,哪一种都没能投入服役。像反坦克型那样,榴弹炮型也有两种火炮配置方案,一种是一二二毫米火炮,另一种是一九一○型一五二毫米榴弹炮。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一年间对他们进行了测试,命运也和反坦克型的一样。我个人认为,由于T-18的尺寸太小,使得这些自行火炮的战斗室过于狭窄,而且对于T-18这种轻型坦克来说,它的结构能否承受这些火炮的后坐力也是个大问题,这些不利因素最终未能让它们投产。

基于T-26轻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三一年~一九三八年〕

毫无疑问,T-26是苏联装甲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型号繁多的T-26是苏联装甲大军中数量最为庞大的坦克,也使俄国工业尝到了大规模生产的甜头,提高了他们的生产能力与水平。T-26是对英国人于一九二八年开发的维克斯六吨轻型坦克的直接仿制。维克斯坦克曾大量出口到包括美国和波兰在内的许多国家,它有许多优点:

一、非常可靠;

二、机动性好,装甲防护出色〔就当时而言〕,悬挂装置大大改善了其行驶性。

但是初期的维克斯坦克火力贫乏〔第一种型号仅装备机枪〕。维克斯坦克的锰钢履带寿命达到了惊人的三千英里!相对于其他跑了二十英里就得换履带的坦克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俄国人于一九三○年得到了此种坦克,并称之为T-26A-1,当他们开始自己生产这种坦克后,T-26A系列更换了武器系统,去掉了原先两个炮塔中的一个,但保留了英国人的主要设计。到一九三三年,经过改进以后的T-26-1933型进入部队服役,这也是T-26各个型号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到了一九三七年,T-26又进化到T-26S型。纵观整个生产过程,我们发现T-26着眼于改进武器和增强装甲防护进行了多次改动,也包括了生产线的变动。这样,既然大量的T-26在役,那么基于它进行自行火炮的试验也就理所当然了〔光是T-26S型就有两种有名的改型:OT-26和OT-133自行火焰喷射坦克〕。

基于T-26的第一种自行火炮是AT-1。此车于一九三三年开始设计,到一九三六年制成了一辆原型车用于试验。俄国人为AT-1选择了一门PS-3型七十六毫米火炮,将炮装在T-26底盘上部箱型结构的战斗室内。这种方案使火炮只能靠车体自身的移动来转换射击角度,火炮的俯仰角为-5~20度左右,车体上部一直延伸到履带护板的上方,火炮则安置在前部。在车体两侧的后半部分各安有一扇折叠式舱门,用于在战斗中抛出弹壳,乘员也可用自卫武器向外射击,这样也方便了弹药的装填,此后的T-26也采用了这种设计。AT-1可携带四十一发七十六毫米炮弹,车体前部装甲厚十五毫米,两侧为十二毫米。在AT-1的试验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除了火炮射击角度的不足,过低的战斗室也使得四人乘员组感到拥挤不堪。到了一九三八年,AT-1不管是从武器还是从底盘来说对于其他新型车辆都显得过时了,就这样,AT-1未能装备部队。

当AT-1的计划正在开展时,另外一款自行火炮的研制也在进行,这就是SU-5系列。从一九三四年起,试验了几种武器,第一种是一九○二/三○型76.2毫米火炮,准备安装在T-26的车体后部,此炮安放位置居中,有一个很不错的俯仰射角,但水平射角有限,火炮两侧配有巨大的防盾。由于火炮后置,所以发动机必须前置,战斗室向后开启,为六人乘员组提供保护的是薄得可怜的两毫米厚的装甲,此款设计称为SU-5-1。此外也开发了另两种型号,一种是装载一九一○/三○型一二二毫米榴弹炮的SU-5-2,另一种是装备一九三一型一五二毫米炮的SU-5-3。SU-5系列生产出了原型车并进行了试验,试验是成功的,但总共只造了十五辆SU-5,后来则取消了这些方案。

基于T-37两栖轻型坦克的自行火炮〔大约在三十年代〕

俄国人在三十年代发展了一种小型的、轻型两栖坦克,并准备用来执行侦察任务。实际上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于一九三一年购入的几辆维克斯的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八辆为A4E11型轻型两栖坦克,俄国人对此深深着迷并动手研制了自己的两栖坦克。应该看到,A4E11并不能满足俄国人的要求,他们据此改出了自己的T-33,一种与英国货相似的东西。并不奇怪,T-33没能成为俄国人的主力轻型侦察坦克。重新设计的工作持续到一九三三年直到第一辆T-37从生产线上开出。原型车达到了当局的要求,这个时候的T-37除了继承了两栖能力外,与T-33全无相似之处,它的悬挂装置是一九三三年法国AMR轻型坦克的一种变种。T-37是一种小巧的,在单炮塔上安装一挺7.62毫米DT机枪的超轻型双人坦克。T-37只能靠外壳上的浮囊泅渡内陆的水道,比如小溪和小河,并依靠装在后部的一个螺旋桨与舵在水中行驶。从尺寸上看,T-37最多只能装九毫米厚的装甲。T-37及替代品T-38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但T-37并不是一种糟糕的武器,只是它从未被用来从事本职工作,而是作为与敌人坦克作战或支援步兵――两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贫弱的装甲和火力使T-37成为敌人的饲料,实际上作为侦察坦克,T-37是能胜任的,他的装甲和机枪足以应付敌人的步兵,但它不能担负战斗的重任。不惜一切代价顶住纳粹装甲力量的俄国人把所能搜罗到的一切东西推上前线,毫无疑问,当T-37和T-38的乘员得知自己的坦克将被用于进攻时,他们很清楚自己必死的命运。

俄国人准备把T-37改成自行火炮。很奇怪,称为SU-37的自行火炮比AT-1和SU-5先进得多。为了搭载火炮,T-37的底盘必须进行一些改造,炮塔从车上拆下,车身也加长了,为此加装了一对负重轮,这又是对法国AMR的模仿。车身也进行了改装,浮囊、螺旋桨和舵被拆除,SU-37不需要有两栖作战能力。车体前部安装一门四十五毫米或三十七毫米口径的火炮,火炮的左侧还装有一挺机枪。SU-37为铆接结构,由于易受攻击,苏联的装甲部队最后都采用了焊接结构。除原型车外生产了多少SU-37不得而知。从SU-37的高度和T-37的尺寸来看,SU-37很适合伏击〔虽然三十七毫米和四十五毫米炮的威力不足〕,从远处很难发现和消灭它们,就像德国人于一九四三年开始使用的“追猎者”。SU-37的乘员不超过三个人,车长既要瞄准目标,又要装填、开火、指挥全车,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工作〔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法国人的单人炮塔坦克〕。毫无疑问,SU-37的设计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最终在将来的SU系列战车上开花结果。

基于T-35重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三六年~一九四○年〕

三十年代早期,各国设计师的脑海中都浮现出陆地战列舰的想法,即在一辆坦克上配置多个炮塔,从而可以进行多向的射击并单独担负进攻任务。从纸面上来看让人兴奋的设计在现实中却是死鱼一条。不过,几个列强几乎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努力。法国人的夏尔2C坦克是先驱者。英国人于一九二六年将他们的维克斯A1E1“独立”坦克改为多炮塔结构,但只造了一辆,而且从未超出过试验阶段。俄国人也醉心于“陆地战列舰”并着手开发。以英国人的坦克为蓝本,俄国于一九三一年制成了T-32坦克,四座副炮塔围绕在正中的主炮塔周围,主炮塔内安有一门七十六毫米炮,副炮塔则安有两门三十七毫米炮和两挺机枪。最后,在一九三三年,T-32让位给了T-35,四十五毫米炮代替了三十七毫米炮,在机动、防护和外型方面也作了改进。阅兵场上的T-35巨兽震撼人心,但在战场上却丢人现眼,先是一九三九年的芬兰,接着是一九四一年。T-35笨重、迟缓、巨大的车身成为敌人绝佳的靶标。在实战中俄国人发现协调五座炮塔有效地战斗是不现实的,于是为了改善指挥一部分T-35去除了两座炮塔。对于担负作战重任的这种巨型坦克来说,最厚也只有三十毫米的装甲也是远远不够的,在遭受芬兰人痛打之后幸存下来的少数T-35在德国人那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T-35的大底盘显然是装载大口径火炮的好载体。一九三六年,一辆基于T-35底盘的自行火炮进行了试验,此车被称为SU-14-1/1936型,去掉了所有的炮塔,安装了一门一九三五型一五二毫米B-10海军炮,该炮安放在完全没有防护的平台上,驾驶室改成一个突出状,行动装置和车体部分则保留了原先的样子。在火炮平台后部两端各安装了一台起重机,用于输送弹药和装填。SU-14-1备弹四十八发,显然,它必须时刻得到补给,与T-35一模一样的引擎能够驱动SU-14-1以十六英里的时速前进。车上有八名乘员,虽然车组乘员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护,但B-10火炮的远射程弥补了这一缺陷,而新推出的SU-14-BR2则消除了这点潜在的危险。这种改型装备同样的B-10炮,但是火炮得到了全封闭的保护,车体前部与新的战斗室连成一体。SU-14-BR2前装甲厚五十毫米,两侧厚三十毫米,备弹三十二发,乘员七人。为了防备敌人的步兵,车上还安有一挺7.62毫米DT机枪,给SU-14-BR2装上装甲与机枪的原因是俄国人准备将它伴随坦克使用〔有点像德国人使用三突〕。SU-14-BR2的发动机功率更大,虽然比SU-14-1多装了装甲,但时速反而提高了两英里。由于德国人的突然入侵,SU-14系列并没有量产,那些原型车只参加了一九四一年莫斯科防御战和一些被围地区的战斗。

基于T-28中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三年〕

T-28是三十年代多炮塔坦克大潮中的一员,对于这种坦克来说,三炮塔似乎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三炮塔设计可以溯源到维克斯A6E1或十六吨坦克,主炮安装在主炮塔中,两个副炮塔位于车体前部驾驶员的两侧,内装一挺机枪,这种设计思路流行了好几年。英国人在二战初期推出了MKⅠ(A9)和MKⅥ“十字军”型巡洋坦克,在车体前部安有一或二个副炮塔。德国人也付诸行动,于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推出了Neubaufahrzeug 中型坦克,一前一后双辅助炮塔布局。英国人很快发现这种设计没有前途,再也没有动过多炮塔的念头。德国人的Neubaufahrzeug 坦克也仅在一九四○年入侵挪威时参加了有限的战斗,它们看上去更像个累赘,除了一辆丢失外,其他三辆都回到了德国。有趣的是亨舍尔在VK6501(H)中型坦克的设计中又想到了多炮塔方案,但仅部分地建造了底盘。

当德国人热衷于多炮塔坦克,美国人对此不感兴趣,英国人只在早期的巡洋坦克上尝试的时候,俄国人也开发出了自己的T-28。原型车出现于一九三一年,当时它的主炮为一门四十五毫米火炮,副炮塔装7.62毫米机枪。虽然在测试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俄国人还是决定量产,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后,在一九三三年,T-28A从生产线上隆隆驶出,火炮替换成76.2毫米KT-28型。受芬兰人的刺激,俄国人在生产过程中对T-28进行了多次改造,在苏芬战争中,T-28质量低劣,尤其是它的装甲几乎不堪一击。一九四○年,T-28的最终改型T-28E登场。这些坦克,大多数是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加厚了装甲,达到八十毫米的厚度,有些坦克甚至将炮塔改成圆锥型来增加跳弹的几率。当德国人入侵时,就像当时其他苏联战车一样,T-28也成为了指挥有方,训练有素的德国战车的牺牲品。

T-28E大约与德国人的三号处于同一等级,它的主炮能够给当时德军大多数战车造成威胁,但是由于红军指挥官缺乏经验,将坦克零敲碎打地使用〔归咎于斯大林的大清洗〕,即使有KV-1和T-34/76这样强大的战车也无助于缓解局面。最后,在一九四三年还有屈指可数的T-28在苏军中服役,其他的要么装上了装甲列车,要么在芬兰军队中服役。

俄国人将T-28进行各种改装,并用于其他车辆部件的试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IT-28架桥车。

俄国人审查了两种基于T-28底盘的自行火炮。第一种是一九三二年开发的SU-8,底盘没经多大的改动,炮塔被取下,车体上部改为开放式,两边可以放下形成一个战斗平台,供乘员*作76.2毫米火炮,该车备弹一百零八发,车体前部的球型枪座内安有一挺机枪用于防御。由于76.2毫米炮性能优异,SU-8既可作为反坦克车使用,也可用于防空。由于去掉了炮塔,车重由T-28的二十五吨减少为十九吨。无从得知SU-8是否参加过战斗。

另一种自行火炮也出现于一九三二年。在A?A?托洛奇克夫〔Tolochkov〕的提议下,在一辆经过脱胎换骨改装的T-28上安装了一门一五二毫米B-10火炮。托洛奇克夫设想将箱型战斗室后置,发动机前置,并在车底安装一个很可能由引擎带动的转台。履带,主动轮和负重轮与一根特殊的横桁相连,当战车进入发射阵地后,横桁会调整履带,放低车体使之坐在转台上,这样,火炮的射界就能达到三百六十度。全车装甲厚八~二十毫米,全重五十吨左右,时速十二英里。德国人在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间也有过类似的想法,比如 GW Tiger fur17cm K72(sf) 战车和“Heuschrecke 10”。但是除了图纸和原型车,俄国人没有作进一步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向的牵引火炮成为一种潮流,很多国家接受了这种思路,并希望自己的火炮不需要转动整体也能达到较大的方向射角。虽然这种设计优点突出,但是最后也只有俄国人在战后推出的一二二毫米D-30榴弹炮还保留有这种功能。

基于T-100重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四○年〕

T-100以及它的竞争对手SMK重型坦克,是苏联最后造出过原型车的多炮塔坦克〔虽然在后来的KV-4和KV-5的设计草图上又有了多炮塔的想法〕。T-100与SMK源于一九三七年的一道指令,该指令要求设计出一种能在一千二百米距离上顶住七十五毫米火炮,并能抵挡住四十五毫米火炮近距离平射的坦克。两个设计局展开了竞争,巴雷科夫〔Barykov〕小组的设计为T-100“Sotka”〔意即“一百”〕,科京小组的作品为SMK,即去世的基洛夫的名字〔SergeiM Kirov〕。

一九三八年之前制成了两辆T-100和一辆SMK〔另外提一下,同时KV系列坦克的设计也在进行〕。T-100和SMK很相象,实际上,它们的一些部件是一样的,两车都装有双重炮塔,主炮塔装较重型的火炮,副炮塔装轻型的火炮,当然两车也有不同的地方,外型,行动装置以及武器装备都不同。在试验中发现SMK和T-100表现都不佳,就像五炮塔的T-35,协调火力是件费力的事,两辆车都超重了,而且T-100更难*纵。

一九三九年,T-100、SMK和KV-1的原型车一起参加了与芬兰人的战斗。芬兰人响亮的耳光让俄国人吸取了些教训,其中一点就是T-100/SMK是过时的东西,T-100超重而且火力不够强,SMK触雷后由于太重在敌人的火力下没法拉回来。KV成为苏联重型坦克竞选的胜利者。最后,SMK消失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T-100。

在与芬兰人的战斗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就是要突破构筑良好的敌人阵地需要更强威力的火炮。一九四○年,当局喊出了需要榴炮坦克的口号,要求至少装一门一五二毫米炮或是二○三毫米炮。四种设计方案同时进行,但只有一种批准量产――KV-2“无畏舰”。另三家方案中其中有一种方案基于T-100重型坦克,在T-100的底盘上安装一个固定的大型战斗室,火炮为一三○毫米一九三五型B-13高速海军炮,造出的这辆原型车称为T-100U,备弹三十发,乘员六人,最大装甲厚度六十毫米,时速二十一英里,行程七十四英里。T-100U没赶得上苏芬战争,但是,当一九四一年被德国人打得快坚持不住时,俄国人把T-100U拉上了战场,当时称之为SU-130Y“伊格列克〔Igrek〕”,参加了莫斯科地域的防御战斗。

基于三号中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二年,德国人优良的突击炮支援步兵打了好几次漂亮仗,于是俄国人对突击炮产生了兴趣。一九四二年四月GAU向几家设计局招标开发类似于德国突击炮的战车,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底盘的武器。俄国人在二战初期取得了几次胜利,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俘获了大量还可使用的三号中型坦克,并投入了与德国人的战斗。但是这些坦克的火炮太小,而且弹药有限。于是,根据一九四二年对突击炮的要求,三号坦克作为SU-76i的底盘投入服役〔注意不要和以T-7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SU-76搞混〕,俄国人去掉了炮塔,车体上部采用焊接结构,装甲厚度二十~三十毫米,火炮为一门一九四○型76.2毫米F-34火炮或一门相同口径的ZIS-5反坦克炮,两种火炮都带弹九十八发。由于三号坦克的车况都不一样,有些SU-76i保留了原先德国人的行动装置,而有些使用了本国设计的行动装置。由于新的车体去掉了原先三号坦克装的机枪,所以给四名乘员配发了两支PPSh-41冲锋枪和二十枚手榴弹以备不时之需。SU-76i重量在二十一~二十四吨之间,公路最大时速为三十一英里,行程一百一十一英里,野地行程七十一英里。请注意,四号坦克经过类似改造后也称为SU-76i,缴获的三号突击炮也当作SU-76i使用,但车体上部改成了俄国人的样式。

一九四三年,第一辆SU-76i进入部队服役,装备了坦克和轻型机械化火炮部队。在一九四二年和一九四三年间,总共改造了二百~一千二百辆各种车辆〔译注:原文如此〕,随便找一种战车和它相比,比如SU-152系列,这个数字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SU-76i的使用还是达到了目的,而且也遵守了苏联人决不浪费一切的原则。

另外一种是由G?I?卡西塔诺夫〔Kashtanov〕领导的设计局于一九四二年设计的SU-122i,卡西塔诺夫将一二二毫米M-30榴弹炮搬上了三号坦克的底盘〔一说三突的底盘,并称SU-122i为SG-122A〕,但是在试验中发现SU-122i的设计不切实际,并最终选择了基于T-34/76中型坦克底盘的装备一二二毫米火炮的SU-35〔后称SU-122〕。

基于IS-2型坦克的自行火炮〔一九四四年〕

俄国人基于IS-2系列重型坦克开发出了最成功的自行火炮,ISU-122和ISU-152“Zvierboi”。为了取代仍在苏军中服役的但已显得过时的KV-1开发了IS-2重型坦克,实际上设计早就进行,计划将新炮塔与KV-1S的底盘搭配作为过渡直到新坦克的完成,这种过渡型坦克就是IS-85。但是俄国人发现,他们的八十五毫米炮无法在致命的八十八毫米炮的射程外有效地打击虎式坦克,于是他们准备使用更强威力的火炮,当时也曾考虑过使用一百毫米D-10火炮,但最后还是采用了一二二毫米A-19火炮,此型火炮由D-5T85毫米火炮演化而来,名称也改成了一二二毫米D-25T火炮,并准备装备IS-85,结果是装备八十五毫米炮的坦克称为IS-1,一二二毫米炮的称为IS-2,甚至在IS-1装备部队之前,就有一些升级到了IS-2。

IS-2是德国战车与步兵的噩梦,在试验中,一二二毫米炮从一千五百米距离上穿透一辆豹式坦克的倾斜装甲,穿过引擎,并从车后穿出。这种火炮的威力不仅仅源于它的高初速,还有大口径的优势,五十五磅的高爆弹是任何步兵所吃不消的,这就使得IS-2不仅能胜任与敌人战车的战斗,用来突破阵地也是得心应手。基于IS的底盘开发了ISU-122和ISU-152,两种重装甲,能够痛击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的突击炮。但是,“虎王”的出现给红军装甲部队造成不小的影响,德国战车的终极作品“虎王”坦克装备了久经考验的八十八毫米炮与超厚的装甲,在正常距离上几乎没有任何炮弹能对它造成威胁。相应的,俄国设计师开始对ISU进行改进。

第一种方案就是ISU-130,装备一门一三○毫米的S-26火炮,火炮的长度几乎达到车身长度的两倍。这种火炮能以二千九百五十三英尺每秒的初速发射七十三磅重的炮弹,使之能轻易地在远距离上摧毁所有战车。但是,由于“虎王”产量少得可怜,战场上大量的IS-2和其他苏联坦克完全能够摆平它们,所以也就不需要去费心地开发SU-130了。

第二种设计为ISU-152-1,只是将原先ISU-152短身管的ML-20S火炮换成长身管的BL-8型一五二毫米榴弹炮。其意有二:一,长身管带来的高初速使其能摧毁德国人的奥德河防线〔译注,原文如此〕;二,能与诸如“虎王”之类的德军重型战车抗衡。ISU-152-2则换装了BL-10型一五二毫米火炮。两型战车都未能服役,原因是担心这么长的炮管会影响它们在街道和森林中的机动。

结束语

人们可以看到,苏联人在二十年代早期就发现了装甲兵的价值,当一战中坦克首次出现时,俄国人就注意到了坦克带来的影响,尽管当时他们还没法造坦克,但他们很快得到了它,有的从战场上缴获〔比如一战后的国内战争〕,有的是“礼物”,有的从国外购买,很多初出茅庐的最后在战争中成名的军人跑到英国和法国追寻自己所需要的战车。俄国人仿制维克斯的设计,改成了适于自己生产的坦克。从“列宁”轻型坦克到大批量生产的T-26,俄国人在战车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当二战爆发时,俄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装甲部队,他们的坦克价格低廉,能够迅速地部署,当形势需要更强大火力的战车时,它们成为极好的载体,免去了复杂费时的新型战车的开发,而且这也成了处理过时坦克底盘的好方法。当德国人正为他们能称心如意地使用自行火炮而得意,并准备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准备时,俄国人也没有闲着,排除了战争失利对开发带来的迟滞等困难,他们拿出了自己的自行火炮,那些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返回首页<<
推荐阅读
 
 
频道精选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