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S1A`电光`夜间战斗机
S1A 爱知 18 夜间战斗机 电光

该机为日本海军二战期间唯一一种专门研制的夜间战斗机,设计主要用于夜间高空截击,该机安装有内藏天线的截击雷达并安装红外线感应器,雷达波束测向器等完善航电设备,性能接近陆军的Ki-108秘密夜间战斗机,但该机开工太晚,1945年6月在1号样机即将试飞之时,美军B29轰炸机用燃烧弹空袭了爱知公司飞机制造厂,放在工厂试飞场停机棚里正在进行最后设备安装的电光1号样机,因停机棚被汽油弹命中,被大火烧毁了,至于2号样机在战争结束前只完成了80% 。
1943年,为因应即将出现的美军重轰炸机B29威胁,当时日本海军的夜间战斗机虽有由陆上战斗机/侦察机改良的月光(J1N1-S),以及计划中由陆上轰炸机银河改装的极光(P1Y2-S),但不论性能与武装都无法完全满足要求,因此海军指示爱知航空机试作首架正统的夜间战斗机.十八试丙战电光(S1A1),爱知社内称呼为AM-25(AM为Aiti Monoplane之略)。以适于击坠敌夜间攻击机,同时可击坠敌昼间哨戒机及担任中距离哨戒的夜间战斗机为目的,性能要求如下:
引擎:中岛誉二二型(NK9K)2具
最高速度:高度9000公尺时685km/h以上
上升力:8分以内上升至高度6000公尺
航续力:正规重量的场合,飞行高度5000公尺时.全力0.5小时+飞行高度4000公尺时.445km/h巡航速度2.5小时
起飞滑行距离:400公尺以内
射击武装:〔机体前方〕30mm机铳1挺及20mm机铳2挺,〔机体后上方〕装备20mm机铳2挺的遥控铳塔1座
轰炸武装:250公斤炸弹1个或60公斤炸弹4个
此外,并装备试制电波探知机(雷达)
爱知以尾崎纪男技师担任设计主任, 1943年11月着手基本设计, 1944年2月向军方提出计划说明书,获得审议会承认,开始细部设计,1944年8月进行实机大木型审查;同年秋海军进行试作机计划整理检讨时,本机一度列入中止试作的机型名单,但因对抗B29的夜间战斗机有其必要性,所以开发试作仍继续进行。
电光采单机中翼单叶、双引擎,螺旋桨为VDM式恒速四翅,直径3.45公尺;全长14.65公尺、全宽17.5公尺、主翼面积47平方公尺、全备重量正常状态9695公斤,于日本陆.海军战斗机中属最大级机体,比美国陆军P-61小型轻量,与德国空军He219尺寸相近,但重量则轻了2~3吨。为达成远超乎当时日本双引擎战斗机性能与装备水平的要求,同时兼顾战时大量生产考虑,电光采用许多日本军用机前所未见的新设计:
(1)电光计划之初,指定使用誉二二型(NK9K)引擎,但是经爱知社内计算,认为高空出力无法达成性能要求,唯有装备开发中之涡轮增压器的誉二四型(NK9K-L)才合适;因此试作初期先使用誉二二型,中期改采有氧气喷射装置的誉三三型(MK9K-O),以取得短时间内高高度之高出力,等誉二四型完成后再正式换装。发动机房外型及内部舣装设计亦预留3种引擎换装的余裕,初、中期引擎用之特液容器(液态氧容器),置于引擎后方防火壁与主轮收纳处之间,装备誉二四型引擎时,该空间则搭载排气涡轮与中冷器。此外,引擎前方有强制冷却扇,以缩小发动机房前端开口,增压器吸气口与润滑油冷却器均置于发动机房内。
(2)主翼采日本进口的德国Heinkel He100战斗机翼型略加修正(亦为流星、晴岚使用),上反角5度(仅外翼);为防止襟翼放下时横向稳定性降低,主翼翼端左右各400mm可与襟翼联动上扬30度,以增加有效上反角。由于翼面荷重值相当高(正规状态每平方公尺206kg、过荷重状态每平方公尺232kg),为确保高扬力与低着陆速度,采用爱知独特的亲子式隙间襟翼,辅助翼翼幅之50%也采用同型之二重隙间襟翼,于着陆时作动,水平尾翼亦与襟翼联动。主翼机体部下方设有兼具减速与襟翼功能的抵抗板,以便用斜铳射击敌机时能保持等速平行飞行,增加攻击成功率。
(3)机体采木金交造半单体式构造,为简化制作易于大量生产,分为前方部、操纵席部、主翼机体部、中央部、后方部等五区划。前方部收容30mm机铳、20mm机铳、电探等武装,操纵席部配置操纵席,主翼桁间的主翼机体部设有1070公升的防弹燃料槽,中央部有侦察席、瞄准塔及20mm机铳用旋转铳架。机体断面形采用负责机体设计的高桥技师提案,中央部与后方部为四角圆弧化的四边形,以便武器等装备之舣装;但前方部上半基于视野考虑为圆形,而下半为收纳各种机铳及便于检点,采椭圆形。
(4)前方射击武装为5式30mm固定机铳1挺、99式2号20mm机铳2挺。30mm机铳固定于机体中心线,20mm机铳位于30mm机铳下方,置于俯仰架台上,离中心线左右各20cm,必要时可斜上方30度射击,当成斜铳使用,20mm机铳俯仰由操纵席左的拉杆控制,往后方拉时固定于30度仰角,前推时恢复水平,操纵杆上另有切换器,可选择仅20mm机铳射击或20mm、30mm机铳齐射,机首并装备电波探知机。机体中央部后方设有搭载2挺99式2号20mm机铳的遥控回转铳塔,但铳塔使用之遥控铳架,因本机设计当时尚处试作阶段,故无详细数据记录,而侦察席除可上下调整外,射击时有必要还能往后方移动。炸弹可搭载250公斤一发或60公斤四发,搭载250公斤炸弹时装备于机体下部左舷,60公斤炸弹则于机体前方与后方侦察席下部,以隐显式悬吊架各装备两发。
(5)机体燃料槽位于操纵席与侦察席之间,主翼内燃料槽亦设于发动机房内侧(左右各515公升),将重量物尽可能置于重心附近,以改善水平操纵性,减少横向惯性摇晃;机体与主翼接点下,另可搭载2个700公升的可投弃式辅助燃料槽。主翼内燃料槽外方为甲醇槽(左右翼各170公升),其外方为润滑油槽(左右翼各90公升),三者均设于内翼前后桁间。
(6)本机计划当时,日本航空机生产环境恶化、员工技能水平低落、铝合金资源短缺已相当明显,因此构造设计上简易化以便大量制造,并削减使用零件数及材料种类,和现行制式机种相通用,如起落架装置与海军空技厂陆上轰炸机银河(Y-20)使用者相同,油压系统也尽可能使用银河的零件。此外大量使用木材与钢板,以节约铝合金材料,如机体前方部外部整型、操纵席部地板至下部、中央部上面及下面整型、抵抗板与主翼翼端部均为木制,尾翼升降舵、方向舵均为钢板贴羽布,垂直尾翼为木制单桁贴夹板外皮。
电光试作机制作期间,1944年12月7日的东海大地震,使试作工厂受损严重,加上其后名古屋地区空袭激烈化,各种工厂疏散四处,制作进度大为落后。1945年6月9日的爱知航空机与爱知时计电气集中空袭,将完成度95%,预定同年8月完成的试作1号机炸毁;试作2号机疏散至岐阜大垣工厂组装,但战争结束前夕,完成度90%时,也在7月9日的岐阜市空袭中被摧毁。因试作机均毁于空袭,未曾实际试飞,电光传世之照片只有3张实机大木型的机首部分照片,不过1945年年2月13日作成的<试制电光计划说明书>,却于战后1986年被发现,经由其叙述及各部图面,方能得知本机设计细节。
电光要目.性能计划值
全长14.65公尺(水平静止时)
全宽17.5公尺
全高4.61公尺
主翼面积47平方公尺
自重6820公斤
全备重量9695公斤
引擎中岛誉二二型空冷复列星型18气缸.离升出力2000hp×2
最高速度高度9000公尺时(氧气喷射)635km/h.(涡轮增压)668.6km/h
上升时间(氧气喷射)9分30秒上升至6000公尺.(涡轮增压)8分15秒上升至6000公尺
航续力正规状态1760km.过荷重状态2800km(于4000公尺高度.巡航速度444km/h)
武装前方20mm机铳×2(各200发)、30mm机铳×1(100发).后方铳塔20mm机铳×2(各200发)
炸弹250kg×1或60kg×4
乘员2名
飞机资料 (夜间战斗机 电光 [ S1A1 ] )
翼 面 积:47.00m2
自 重:6,900kg
最大重量:10,180kg
设计航速:590km/h(高度8,000m)
设计航程:1,600km
设计升限:12,000m
螺 旋 桨:4叶定速螺旋桨
发 动 机:标称1860马力 中岛 [ 誉 ] 22型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 ×2
乘 员:2名
武 装:30mm机炮×2,20mm机炮×4 航空炸弹 60kg×4 或 250kg×1
总完工数:无
主要型号
电光(S1A1):双座夜间战斗机,战争结束前没有样机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