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李慎之
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1976)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文化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最最反动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文章发表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朦朦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庞朴同志套用中国古老的说法,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我的看法相似而不相同,至于到底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庞朴同同志并无具体说明。我以为,传统文化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之总和,其中任何一种,不论从今人看来是好是坏,是优是劣,只要没有消失,或者基本上没有受到(1840年以来)强势的西方文化的彻底改造的都算。但是它又是一个变化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古老的东西只要慢慢失传了,如《周礼》中的许多规矩、制度,也就从传统文化变成已死的“文化遗迹”了;外来的东西,只要被中国人广泛接受了,与中国文化接轨而融合,它就可以称是融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了。比如西服、芭蕾舞……,我们今天是没有人会把它看成是传统文化的,但是再过若干年,它们就可能像我们今天看胡琴、金刚经……一样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文化传统则不然。它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影响几乎贯穿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它支配著中国人的行为、思想以至灵魂。它是不变的,或者是极难变的,如庞朴同志所说的是一种惰性力量(或曰惯性力量),“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因此,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不居的;而文化传统应该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它应该是中国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最主要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势。
根据我近年的观察与研究,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专制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