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简史(二)
萌芽期约从1760至1840年。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考古学的成长。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有研究埃及的学者同行,在埃及寻访古迹和古物。作为战利品,拿破仑又从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掠夺古物,在法国建立博物馆。他派亲族统治意大利,并大规模地发掘公元79年火山爆发时被埋没的庞培城址。特别是拿破仑的部下在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另一方面,德国J.J.温克尔曼(1717~1768)开始利用古代的遗物,而不是专靠古代的文献,从事欧洲古代史的研究。他以保存在罗马等地的许多古代美术品为资料,写成他的名著《古代美术史》。有的学者称他为“考古学之父”,可见他对考古学影响之大,尽管古代美术史并不等于考古学。
形成期从1840至1867年。
“三期论”的提出 19世纪中叶,考古学终于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史前考古学。由于史前时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对史前史的研究必须完全依靠考古学,而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从该馆所藏的史前古物着眼,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认为史前时代的丹麦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不久J.J.A.沃尔索(1821~1885)又进而把“三期论”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的地层关系作为证明。1843年,沃尔索发表了《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一书,使“三期论”从此成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旧石器的发现和证实上述丹麦的石器时代,只限于新石器时代(因冰川关系,丹麦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旧石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从英、法两国开始的,而法国J.布歇·德·彼尔特在索姆河畔首先发现旧石器,并认定是原始人类所用的工具。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核查了布歇·德·彼尔特的发现,确认此地的旧石器是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共存的,从而证实了他的学说。1865年英国的J.卢伯克(1834~1913)使用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旧石器”(Palaeolithic)和“新石器” (Neolithic)两个名词,以表示两个石器时代的存在。当时,进化论已成为欧洲思想界的主流,它为史前考古学打开了前进的道路。1856年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化石,不久也被引用为进化论的物证,彻底否定了上帝于公元前4004年造人的神话。后来,E.A.I.H.拉尔泰(1801~1871)又用古脊椎动物化石作标准,把旧石器时代分为 3期;G.de莫尔蒂耶则用第一次发现的地点作为各期的名称。这种分期法和定名法,至今仍为考古学界所通用。
新石器时代方面,1853~1854年在瑞士境内发现了“湖居”遗址,有着许多保存良好的遗迹和遗物。后来知道,湖居遗址中除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以外,还包含有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遗存。1846~1864年在哈尔施塔特的发掘和1858~1860年在-的发掘,证实了欧洲的史前时代应包括早期铁器时代,这两处地名便被用作欧洲史前考古学中的两个分期的名称,后来又成为两个文化的名称。
埃及和西亚的考古工作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在这以前,意大利人G.B.贝尔佐尼(1778~1823)在埃及滥掘古墓,掠取了大量珍贵的古物。到了1859年,法国A.马里埃特担任埃及政府的古物局局长,才对这种盗掘加以控制。他任职30年,主持了30多处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收获。
19世纪初年,在波斯境内发现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摩崖石刻。1835年英国人H.C.罗林森(1810~1895)释读出贝希斯顿三体铭文中的一种楔形文字为古波斯文。后来,其他两种楔形文字也被考释出来,证明分别为古埃兰文和古巴比伦文。古文字学方面的这些研究成果,对西亚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1842年,法国人P.-□.博塔开始发掘尼尼微城址。次年,他又在豪尔萨巴德发现了亚述王朝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址,获得了大批石刻浮雕和楔形文字的铭刻。1845~1851年英国人A.H.莱亚德也在尼姆鲁德和尼尼微发掘出亚述时代的许多石刻浮雕、楔形文字的石刻和泥板。他出版了《尼尼微石刻图解》和《尼尼微发掘记》,影响很大。但当时的工作水平很低,主要是挖取珍宝,谈不上什么科学性。1850年,瓦尔卡古城址被发现,并进行发掘,虽然当时还不知道它是属于比巴比伦更早的苏美尔人的。
希腊罗马的古典考古学从19世纪初期以降,英、法、德等国的古物爱好者相继到南欧游历、考察,往往将希腊罗马的石刻浮雕等精美文物运回本国出售,或赠送给博物馆。从雅典巴台农神庙拆下来的浮雕石刻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它是由埃尔金于1816年运到伦敦的,故被称为“埃尔金大理石刻”。有的人还发掘了希腊罗马的古城址和基地,目的也在于攫取文物,不讲求工作的科学性。
从1863年起,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改进了对庞培古城遗址的发掘方法。他以恢复这一古城的原貌为目标,对遗址中的房屋遗存按单元进行全面的揭露,讲求层位关系,并将发掘出来的遗迹保存在原地。在发掘中,贫民的居处和富人的邸宅同样受到重视;出土物不论精美与否,都被作为不容忽视的标本。他的这种审慎、周密的工作态度,为此后庞培城址的科学发掘打下了基础。
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作为近-古学形成的重要标志,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这使得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到1912年为止,这个国际会议共开过14次。1932年改为“先史学和原史学国际会议”,在英国首次举行。它的第11次会议定于1986年在英国举行,届时还将加上“世界考古学会议”的副标题。1867年在巴黎举办的规模宏大的世界博览会,其中有一“劳动历史陈列馆”,以史前时代的劳动工具为主要陈列品。莫尔蒂耶负责欧洲各地标本的选定和陈列,马里埃特则负责埃及考古学标本的选定。这样,考古学在广大群众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