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业?!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古中国文明列于世界前茅,炼铁业又是工业之基础,凡耕作农具,作战兵器,交通工具以及家庭生活锅盆炊具、裁衣刀剪都需要铁器制作,铁器的生产技术早已被中国人民掌握,?西临潼兵马俑出土文物中刀剑,二千年来仍保持其光亮锋锐,足以证明当年我国冶金业之先进。我国很早就有炼铁的记载,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查阅二十五史的有关炼铁的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炼铁工业的面貌。

最早记载的可由《 史记 》殖货列传第六十九,查到公元前二百四十余年我国炼铁的企业已有多家,全都提到业者富至巨万,是经济效益极高的企业.如下:

〔邯 郸 郭 纵 以 铁 冶 成 业 , 与 王 者 埒 富 .〕

〔蜀 卓 氏 之 先 ,赵 人 也 , 用 铁 冶 富 . 秦 破 赵 , 迁 卓 氏 . 卓 氏 见 虏 略 , 独 夫 妻 推 辇 , 行 诣 迁 处 . 诸 迁 虏 少 有 余 财 , 争 与 吏 , 求 近 处 , 处 葭 萌 .唯 卓 氏 曰 : 「 此 地 狭 薄 . 吾 闻 汶 山 之 下 ,沃 野 , 下 有 蹲 鸱 ,至 死 不 饥 . 民 工 于 市 , 易 贾 . 」 乃 求 远 迁 . 致 之 临 邛 , 大 喜 , 即 铁 山 鼓 铸 , 运 筹 策 ,倾 滇 蜀 之 民 ,富 至 僮 千 人 .〕

〔宛 孔 氏 之 先 , 梁 人 也 , 用 铁 冶 为 业 . 秦 伐 魏 , 迁 孔 氏 南 阳 . 大 鼓 铸 , 规 陂 池 , 连 车 骑 , 游 诸 侯 , 因 通 商 贾 之 利 , 有 游 闲 公 子 之 赐 与 名 .然 其 赢 得 过 当 , 愈 于 纤 啬 ,家 致 富 数 千 金 , 故 南 阳 行 贾 尽 法 孔 氏 之 雍 容 .〕

〔鲁 人 俗 俭 啬 , 而 曹 邴 氏尤 甚 , 以 铁 冶起 , 富 至 巨 万 .〕(1)

周书记载当时就有劳工达八千人的炼铁与兵器联合工厂,规模十分宏大,其管理得法,与役工打成一片:〔寻 征 为 行 台 郎 中 . 时 欲 广 置 屯 田 以 供 军 费 , 乃 除 司 农 少 卿 , 领 同 州 夏 阳 县 二 十 屯 监 . 又 于 夏 阳 诸 山 置 铁 冶 , 复 令 善 为 冶 监 , 每 月 役 八 千 人 , 营 造 军 器 . 善 亲 自 督 课 , 兼 加 慰 抚 , 甲 兵 精 利 , 而 皆 忘 其 劳 苦 焉 .〕(2)

史书中第一次记载设盐铁司管理是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是依 唐德宗 建宗元年(公元780年)九月敕例制置,说明德宗即设有盐铁司管理部门。见旧唐书列传一百一十九,王涯传:〔敬 宗 即 位, 改 户 部 侍 郎 、 兼 御 史 大 夫 , 充 盐 铁 转 运 使,…其 年 九 月 , 守 左 仆 射 , 领 使 . 奏 李 师 道 前 据 河 南 十 二 州 , 其 兖 、 郓 、 淄 、 青 、 濮 州 界 , 旧 有 铜 铁 冶 , 每 年 额 利 百 余 万 , 自 收 复 , 未 定 税 额 , 请 复 系 盐 铁 司 , 依 建 中 元 年 九 月 敕 例 制 置 , 从 之 .〕(3)

唐朝设有掌冶府,署令正八品上,掌管范围名确。见新唐书志卷四十八:〔掌 冶 署令 一 人 , 正 八 品 上 ; 丞 二 人 , 正 九 品 上 . 掌 范 ? 金 银 铜 铁 及 涂 饰 琉 璃 玉 作 . 铜 铁 人 得 采 , 而 官 收 以 税 , 唯 ? 官 市 . 边 州 不 置 铁 冶 , 器 用 所 须 , 皆 官 供 . 凡 诸 冶 成 器 , 上 数 于 少 府 监 , 然 后 给 之 . 监 作 二 人 .〕(4)当时冶金炼铁发达地区在莱芜,有铁冶十三,铜冶十八,铜坑四,有锡。可谓冶金中心了,但惜未记载生产规模。

宋朝是 中国历史 上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当时的炼铁主要有:淮西 、夔州 、成都 、利州 、广东 、福建 、浙东 、广西 、江东西共计铁冶六百三十八所,废者计有二百五十一所, 宋孝宗 朝(公元1165 ? 1173年)前年产二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四十余斤, 宋孝宗 朝年产八十八万三百余斤.此处所记载之各项数字,可能是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每所年产量平均约为二三千斤,生产能力自然相当低下。在宋史有关地理各篇中记载的还有:京东路:〔政 和 八 年( 宋徽宗 公元 1119年),莱 芜 .主 铁 冶 .? , 有 铁 冶 务 .元 丰 元 年( 宋神宗 1078年) ,利 国 .主 铁 冶 .〕潼川府路:〔通 泉 ,上 . 有 三 铁 冶 .: 盘 石 , 有 一 十 八 盐 井 、 一 铁 冶〕等

宋史,列传,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汪纲传中曾记载当制备史问到防御问题汪纲时回答说:〔 纲 言『淮 地 自 昔 号 财 赋 渊 薮 , 西 有 铁 冶 , 东 富 鱼 稻 , 足 以 自 给 . 淮 右 多 山 , 淮 左 多 水 , 足 以 自 固 . 诚 能 合 两 淮 为 一 家 , 兵 财 通 融 , 声 势 合 一 , 虽 不 假 江 、浙 之 力 可 也 .』〕(6)汪纲已把淮地具有炼铁工业作为一项足以自固的主要条件,可见已认识到炼铁工业之重要性。

宋史,志,卷一百八十五中记载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渭州通判?冲淑奏请令石河炼铁禁民私自贸易 ,而农具及器用之铁悉官为铸造,而冶坊(铁厂)已制成之物,由官收购, 神宗 同意禁止私自贸易,但农具及器用之铁不禁,铁原料由官卖给铸户。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较为严厉,如夏人茶山炼铁已归中国,缺乏铁器,宋室了解到其在边界以盐易铁钱,为此有供应各地能力之铁原料置监官管理,凡农具及器用皆为官造,表以字号, 除官本之外,取息二分以上,并发铁引到各路。诏户部下各路漕臣办理,第二年广东路请示,因?人可以不自己出面而召人承办,打搽边球,按上法管理控制不住, 因而一律按不得私自贸易并农具及器用都可以任民铸造办法管理。(7)

对于炼铁管理不善的官吏也有处理的记录见宋史,志,卷一百八十,因江州、兴国军炼铁额亏,两地知县各降一级。(8)

元代为少数民族统治社会,由于战争及农牧业须要对铁业十分重视,冶铁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国之初即有兴办炼厂之举。 中统 三年(公元1262年):〔庚 午 , 诸 王 塔 察 儿 请 置铁 冶 , 从 之 ;〕〔癸 丑 , 立 小 峪 、 芦 子 、 宁 武 军 、 赤 泥 泉 铁 冶 四 所 .〕(9)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戊 戌 , 以 礼 部 尚 书 马 月 合 乃 兼 领 颍 州 、 光 化 互 市 , 及 领 已 括 户 三 千 , 兴 煽 铁 冶 , 岁 输 铁 一 百 三十 万 七 千 斤 , 就 铸 农 器 二 十 万 事 , 易 粟 四 万 石 输 官 . 河 南 随 处 城 邑 市 铁 之 家 , 令 仍 旧 鼓 铸 .〕(10)由此可见官方收入相当可观。元武宗(在位于公元1309至1312)有各处铁冶允许当地人兴办的方针。 元英宗 (在位于公元1321至1324)以辽阳金银铁冶归中政院,成了中央直属单位。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再次变更以中政院金银铁冶归中书省,可见元代炼铁工业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豁,是 中国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

元代至元十九年( 元世祖 公元1282年)成立铁冶总管府有如冶金部相似,地方铁冶同样亦属各路总管府管理。各路铁冶提举司职务、提升、罢免及隶属关系更改等各类记载很多,足见元代对炼铁之重视。(11)

元代炼铁官员职务的级别也有很大的提高。由宋代的八品提高到四品,在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其管理机构组织及人员级别见元史/志/卷八十五/户部:〔檀 景 等 处 采 金 铁 冶 都 提 举 司 , 秩 正 四 品 . 提 举 一 员 , 正 四 品 ; 同 提 举 一 员 , 正 五 品 ; 副 提 举 一 员 ,从六 品 . 掌 各 冶 采 金 炼 铁 , 榷 货 以 资 国 用 .〕(12)元史/志/卷八十八/中政院:〔 辽 阳 等 处 金 银 铁 冶 都 提 举 司 , 秩 正 四 品 . 都 提 举 一 员 , 同 提 举 一 员 , 副 提 举 一 员 , 提 控 案 牍 一 员 , 译 史 一 人 , 吏 六 人 , 奏 差 二 人 .掌 办 金 银铁 等 课 , 分 纳 中 书 省 及 中 政 院 .〕(13)

元代对炼铁官员遴选和考核也有一套明文规定,规定铁冶提举司官及首领官与采金和银场提举司官、运提举司官、印造宝钞库官和宝钞总库首领官等各类经济官员相同,因为所管钱物甚多,不易交割,皆以二年为一任。铁冶的司吏按散府上州例,考核后升吏目。(14)

元代的炼铁专业劳工直接隶属铁冶提举司,提举司被罢,还其属户为民,如 元成宗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罢 保 定 紫 荆 关 铁 冶 提 举 司 , 还 其 户 八 百 为 民 .〕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9年):〔罢 顺 德 、 广 平 铁 冶 提 举 司 , 听 民 自 便 , 有 司 税 之 如 旧 .〕(15)

应该指出元代统治者对炼铁的重视,主要是为征战的须要,由于连年战争,币钞贬值,通货膨胀,经济面临崩溃,百姓生活极为贫困,并不因炼铁的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任何改善。

明代对炼铁事业态度与元代绝然不同,一改以往的积极态度,对提议设铁厂者不支持外,且处以刑罚,也是历史上少有。明祖 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丙 子 , 广 平 府 吏 王 允 道 请 开 磁 州 铁 冶 . 帝 曰 : 「 朕 闻 王 者 使 天 下 无 遗 贤 , 不 闻 无 遗 利 . 今 军 器 不 乏 , 而 民 业 已 定 , 无 益 于 国 , 且 重 扰 民 . 」 杖 之 , 流 岭 南 . 〕〔景 帝 时(在位于公元1450至1457年) , 办 事 吏 请 复 陕 西 、 宁 远 铁 矿 , 工 部 劾 其 违 法 , 下 狱 . 给 事 中 张 文 质 以 为 不 宜 塞 言 路 , 乃 释 之 .〕〔嘉 靖 三 十 四 年(公元1555年) 开 建 宁 、 延 平 诸 府 铁 冶 . 隆(庆) 、 万(历) 以 后 , 率 因 旧 制 , 未 尝 特 开 云 .〕(16)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王家彦:〔遵 化 铁 冶 久 废 , 奸 民 请 开 之 , 家 彦 言 有 害 无 利 . 复 有 请 开 开 化 云 雾 山 以 兴 屯 者 , 亦 以 家 彦 言 而 止 .〕 (17)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铁冶所,铁冶官职也由元代四品降为八品,后正副大使更降为未入流,见明史/志/卷七十五:〔铁 冶 所 . 大 使 一 人 , 副 使 一 人 . 洪 武 七 年 初 置 . 凡 十 三 所 , 每 所 置 大 使 、 副 使 各 一 人 .初 , 大 使 , 正 八 品 , 副 使 , 正 九 品 , 后 俱 为 未 入 流 .〕其俸禄与杂职人员相同:〔凡 内 外 官 司 提 控 、 案 牍 、 州 吏 目 、 县 典 史 皆 月 米 三 石 . 杂 职 之 禄 , 凡 仓 、 库 、 关 、 场 、 司 、 局 、 铁 冶 、 递 运 、 批 验 所 大 使 月 三 石 , 副 使 月 二 石 五 斗 ,〕(18)而当时正七品、正八品和正九品官员俸禄分别为岁米百十石钞,九十贯、七十五石,钞四十五贯和米六十五石,钞三十贯,铁冶大使月仅三石,可见属未入流人员。(19)

全国有铁矿资源及炼铁工业主要参见明史/志/卷八十一:〔铁 冶 所 , 洪 武 六 年 置 . 江 西 进 贤 、 新 喻 、 分 宜 , 湖 广 兴 国 、 黄 梅 , 山 东 莱 芜 , 广 东 阳 山 , 陕 西 巩 昌 , 山 西 吉 州 二 , 太 原 、 泽 、 潞 各 一 , 凡 十 三 所 , 岁 输 铁 七 百 四 十 六 万 余 斤 . 河 南 、 四 川 亦 有 铁 冶 . 十 二 年 益 以 茶 陵 . 十 八 年 罢 各 布 政 司 铁 冶 . 既 而 工 部 言 : 「 山 西 交 城 产 云 子 铁 , 旧 贡 十 万 斤 , 缮 治 兵 器 , 他 处 无 有 . 」 乃 复 设 . 已 而 武 昌 、 吉 州 以 次 复 焉 . 末 年 , 以 工 部 言 , 复 尽 开 , 令 民 得 自 采 炼 , 每 三 十 分 取 其 二 .〕(20)由此计算每所产量平均可达五十万斤左右,但未记载每所管理的炼铁工场数。

另外尚有南京应天府漂阳东南有铁山;安徽庐州府(今合肥市);山西大同府;怀仁府,广州及广东归善县,四川龙州及辽东都司等处都设有铁厂。

明代傅浚撰〔铁冶志〕二卷,应是我国第一部炼铁工艺学,惜未找到原著。(21)

清代清 太祖 努尔哈赤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以前即有采金银,置铁冶的措施,这可能是 军事 上的需要为多。在清史上可查到的炼铁地区有,江宁府溧阳、汉中府城固、武昌府兴国州等。(22)

鸦片战争 之后,帝国主义打破中国闭关自守,直到同治以后方有引进新式炼铁工厂以制造枪炮之用。主要有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曾国藩 、丁日昌在上海建铁厂造枪炮;同治七年 沈葆桢 建福州马尾船厂,内设有铁厂,船厂生产专业配套齐全,为当时现代化大型船工厂。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丁宝桢在山东省城建制造局,内设有生铁厂,熟铁厂等。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年上海、天津二制造局均设炉炼铁;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 张之洞 ,创建湖北汉阳兵工厂,并创办大冶炼铁厂,并于兴国州及马鞍山二处采煤,供炼铁之用,能炼《西门马丁钢》,所造新式枪炮为其它各地制造局所无;光绪十八年 ,贵州设炉炼铁;光绪二十二年山东设炼铁厂等。

我国首部由国外翻译的炼铁学是由英费而奔爵士(Sir.William Fairbarin)原著,光绪六年(1880年)傅兰雅,徐建寅合译,上海 江南制造局 出版。《造铁金法》;Iron, its History,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1869年)。傅兰雅是一位极有成就的技术与科学翻译家,所译科技著作甚丰,详见A.A.Bennett等著,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年出版,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的介绍。

中国的炼铁工业虽有二千余年的文字记载的光辉历史,但和我国其它工业和科学研究一样,最终未能进入现代技术的行列。十八世纪末传教士带来西方科学技术,康熙虽能接受西方的算学但又排斥了解剖学,清代的文人热心于考据,却不能涉足于现代科学的领域,直到十九世纪 鸦片战争 我国被迫开放,才由洋务派官员引进了各项近代工业技术,派遣学生留洋,但已落后于世界列强,国家终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追溯历史原因虽非本文讨论的范围,但封建保守,特别在明清两朝工业技术管理官员和工匠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读书人不热心于科学技术,不讲实效,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等总是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史记 /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2. 周书/列传/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七/薛善

3.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王涯

4. 新唐书/志/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少府/掌冶署

5. 宋史/志/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地理一/京东路;宋史/志/卷八十七 志第四十/地理三/陕西;宋史/志/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潼川府路;

6. 宋史/列传/卷四百八 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汪纲

7. 宋史/志/卷一百八十五 志第一百三十八/食货下七/坑冶

8. 宋史/志/卷一百八十 志第一百三十三/食货下二/钱币

9. 元史/本纪/卷五 本纪第五 世祖二/中统三年

10. 元史/本纪/卷五 本纪第五 世祖二/中统四年

11. 元史/本纪/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至元十九年

12. 元史/志/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户部

13. 元史/志/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中政院

14. 元史/志/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铨法上

15. 元史/志/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考课/吏员考满除钱谷官、案牍、都吏目

16. 明史/志/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坑冶/铁冶 铜场

17. 明史/列传/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王家彦

18. 明史/志/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职官四/铁冶所

19. 明史/志/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俸饷

20. 明史/志/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坑冶/铁冶 铜场

21. 明史/志/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艺文二/史类十/故事类

22. 清史稿 /志/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