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真实的汉武帝
汉武大帝,这位帝王可谓威名赫赫。如今,他的一生正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许多人把秦皇汉武并列,平心而论,汉武帝并无秦始皇的残暴,然而这两位君王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秦始皇好大喜功,武帝也好大喜功;秦始皇大兴土木,武帝也大兴土木;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武帝也想长生不老。想汉武帝初即位时,意气风发,以为以汉之国力,可以驾驭四极,并吞八荒,因此征南越,伐朝鲜,开西域,战匈奴,几无岁不用兵。而晚年回首之时,匈奴虽平而战乱难息,国土虽拓而民生凋敝,大汉之盛世已然不再。“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这是唐人对汉武帝战争的反思,今天,当我们在电视上回顾汉武帝赫赫武功的同时,不能不做相同的思考。
匈奴 功过篇之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军出征的情况,而在汉代,也是在长安这个地方,这种情况恐怕太过寻常了。武帝一生,用兵无度,征南越,伐朝鲜,开西域,而对匈奴作战,达15次之多。《史记》和《汉书》记载了武帝每次出征的步兵和骑兵的人数,也记载了斩首多少,下面便节选其中的几次:一、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汉以车骑将军卫青击胡,得右贤王部众男女5000人。(五击匈奴)二、元狩二年(前 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复与公孙敖数万骑出陇西、北地2000里,击匈奴。得胡首虏3万余人。(八击匈奴)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从东西二分军击胡。卫青部斩首虏19000级。骠骑将军部汉兵得胡首虏凡7万余级。(九击匈奴)这两本史书还大书特书了得胜后汉武帝封侯的盛况,其中元朔五年五击匈奴得胜后,骑将军公孙贺为南?侯。轻车将军李蔡为乐安侯。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分别为涉轵侯、随成侯、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赐爵关内侯。而对卫青,除了益封六千户外,还封青子伉为宜春侯,青子不疑为阴安侯,青子登为发干侯。单单从这些看,我们会觉得汉武帝的战功可谓皇皇大哉,可史书上没有提及的是,每一次汉军损失多少。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再伐匈奴,战前,李陵对汉武帝说:“愿自己率领一队。”武帝说:“我没有骑兵给你。”汉初为了防匈奴,养了许多军马,还鼓励民间养马,武帝对匈奴开战后,先是用光了军马,为了应急,武帝又征用民马,天汉年间的战争已是第12次击匈奴,而汉武帝对李陵说的话则说明:大汉之马,已经损失殆尽了。对于汉军伤亡多少,史书也往往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提。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汉军的伤亡是不会少的。下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征和三年(前90年)三月,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10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2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将4万骑出酒泉,李广利归汉途中,会贰师妻子犯罪,全家被收。贰师打算立功赎罪,于是深入大漠,大单于自将5万骑遮道击汉军,相杀伤皆甚众。又在深夜挖堑到汉军前,从背后袭击,汉军大败,贰师将军被俘,投降。战后,汉军从前线回来的只有一千多人。汉武帝在其后的罪己诏中说:“贰师军败,士卒离散略尽。”也就是说,这次16万人全军覆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金闺梦里人”,这16万人该留下了多少孤儿寡母呢?
大宛 功过篇之二
汉武帝发动的战争有些是正义的,比如前期对匈奴的战争属于自卫反击性质,而很多则是不正义的,其中最不正义的是对大宛发动的战争。太初元年(前104),汉已通西域,有一个汉朝使节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国有宝马,在贰师城,不肯示人,武帝就铸金为马,并加千金,使壮士车令等往大宛,愿易贰师城宝马。偏偏宛王不从,惹得车令怒起,诟骂宛王,椎碎金马,携屑而还。交涉失败后,汉武帝大怒,决心发起战争,武力取马。此时,卫青、霍去病都已去世,武帝便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兵数万人前往,因为到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劳师远征,兵家大忌,智者不为,但汉武帝却做了,李广利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等到达郁成国,李广利的部下饿死大半,所剩不过数千,随带干粮又尽。不得已先攻郁成。不能取胜,反折伤了一半人马。广利料难再持,只得收军,等到了敦煌后,已经是两年后,而他带的士兵只剩下十分之一,于是奏请罢兵。武帝大怒,遣使拦在玉门关,传谕广利军前,如有一人敢入此关,立即斩首!这年夏天,武帝决心增兵,可此时连年战争,国中实已无兵可调,于是乃下令赦免全国的罪犯,让他们从军,参加战争,这次出征有6万之众,还有18万人配合作战,为了几匹马如此兴师动众,在古今战争史上可谓怪事。李广利终于到了大宛,苦战40多天后,大宛人杀其王投降,广利取上等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马3000余匹,凯旋而返,等到玉门关时,24万大军已不满2万人。武帝哪管这些,但见良马得手便已如愿,便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兵者凶器,圣人不得以用之,武帝到晚年的时候才认识到老子这句话的正确性!
神仙 功过篇之三
汉武帝除了好大喜功外,还有个愿望,就是长生不老,这一点武帝更胜过秦始皇。俗话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乐成侯丁义,迎合意旨,荐上一个方士栾大,武帝见了栾大,问他有何学术,栾大说了4 项:“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听了大喜,其时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急需金银,黄河又刚刚决口,河南屡有水患,这栾大既能点石成金,又能堵塞黄河决口,还能长生不老,如何能不重用呢?于是武帝当即封他为五利将军。栾大不过道了一个谢字,扬长而出。武帝见栾大无甚喜色,料知他心尚未足,于是又连续加封他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的官衔,刚刚一个多月的时间,栾大已佩了四颗将军印绶。哪知他还是没有什么欢容。武帝索性依他要求,加封他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甲第,给童仆,所有车马帷帐等类,俱代为备齐,送交过去。待至布置妥当,再将卫皇后所生长公主,嫁与为妻。再命刻玉印,镂成天道将军四字封他。这栾大入都刚几个月,就得此富贵,又平白无故娶了一位金枝玉叶,可谓古往今来第一骗子。好容易又过半年,武帝又催促他去迎神仙,栾大实在不便延宕,只好整顿行装,辞过武帝,别了公主,亲赴海上寻师。武帝究竟聪明,密遣内侍扮做平民,一路随去。但见他到了泰山,找个地方坐了一会,做了一番祈祷,并没有仙师出现。祈祷后,也下山,在海岸边游玩数日,遂折回长安。内侍一入都门,先向武帝报知。武帝当然动怒,等栾大入京后,当即遂将他关在监狱中,不日腰斩。只难为了那位卫皇后的长公主。可汉武帝仍旧执迷不悟,他还在继续寻找神仙,上了许多次当,受了许多次玩弄之后,才看出方士之虚伪。晚年,他说了一段很有感慨的话:“昔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哪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后宫篇之一窦太后
窦太后是文帝的妻子,她曾经做过吕后的侍女。有一次,吕后把宫女赏赐给诸王,窦姬也在其中。窦姬家在赵国,想离家近点,就告诉负责这项任务的宦官说:“请务必把我的名字记到送给赵国的宫女当中。”结果那个宦官给忘了,窦姬被填入了送往代国的宫女名单中。窦姬一听到这个消息时,哭着不肯走,宦官们没有办法,便将她强行送到代国。她当时想不到的是:那位宦官的一时失误却换来了她一世的荣华富贵。到代国后,窦姬先为代王生了个女儿,这就是阿娇的母亲,武帝的姑姑,后来的长公主。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景帝和梁王。代王先前的王后也有4个儿子,可她死得早,她的4个儿子也先后病死了。窦姬便在代国确立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吕后死后,汉朝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代王胜出即位,这就是孝文帝,文帝即位后没几个月,便立窦姬大儿子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一年后,又立她的小儿子为代王,之后改封为梁。此时的窦姬可谓是一入龙门,身价百倍。文帝死后,景帝立,窦姬便成了皇太后,这位皇太后并不像吕后一样专权,史书对她的记载说明:她没有做过什么大坏事,也没有做过什么大好事。她惟一的爱好似乎就是喜欢小儿子。在窦太后眼中,小儿子梁王的确可爱,每次听到太后有病,他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太后很想叫小儿子继承景帝,可景帝并不乐意,大臣们也反对。梁王死后,窦太后不问青红皂白,向景帝撒泼:“帝果杀吾子!”景帝急得手足无措。长公主给他出了个主意,叫他把梁分为五国,梁王的几个儿子一起封王。女儿也都有封地,老太后才破涕为笑。
后宫篇之二栗姬?刘荣
武帝的哥哥刘荣是个可怜人,他本人可能并不想做太子,但他母亲栗姬却很有野心,栗姬很为景帝宠爱,她不断给景帝吹床头风,撺掇他立刘荣为太子,景帝便在即位后的四年夏,立刘荣为太子,时人都叫他为栗太子。而栗太子被废却也是他母亲造成的,有一次,景帝来到栗姬住处,跟栗姬说道:“我死了后,后宫诸姬和我的那些儿子,你要好好地待他们!千万不要忘怀。”景帝本是随口说说,不料栗姬听了后容颜忽变,半晌不发一言。竟将脸儿背转,不看景帝,景帝大怒,起身便走。刚出宫门,便隐约听见栗姬骂他“老狗”。这很容易使景帝想起汉初的一个悲剧:高祖刘邦喜爱戚姬,曾想为她废太子,也就是吕后的儿子,而立戚姬的儿子如意,因为诸大臣反对没有成功。吕后却因此对戚姬恨之入骨。吕后当政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囚戚姬,杀如意,做完之后,又“断戚姬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景帝见到栗姬这幅情景,不由得担心自己死后宫廷之中会发生类似的惨剧,便对栗姬由爱生恨,刘荣本是无辜的,因为恨栗姬,也就波及刘荣,古代母以子贵,景帝打击栗姬的办法也是打击她的儿子,七年冬,栗太子被废为临江王。刘荣到临江治所江陵后,并不敢恨父亲,也没有做东山再起的打算,如果他像其他诸侯王一样鱼肉乡里,贪恋美色,说不定还可以躲过一劫,可事情坏就坏在他是个好人,他仁厚爱民,很得百姓爱戴,结果这反容易遭帝王之忌,他越得民心,景帝就越恨他。恰恰中国落井下石的小人又很多,刘荣到任后才半年,就有人揭发他侵占宗庙余地,景帝对这个儿子本来就讨厌,一听这话,便下令刘荣到京接受审讯。刘荣走的时候,江陵百姓都来送他,古人行前先要进行祖祭,这是对路神的祷告,为的是保佑自己一路平安。祭奠完毕,刘荣登车,蓦听得哗啦一声,车轴无故自断,不由得吃了一惊,只好改乘他车。江陵百姓以为这不是个好兆头,相率流涕道:“我王恐不复返了!”果然刘荣死在了长安,相传他死后出葬蓝田,下葬后,有许多燕子,替他衔泥,加在坟上。过路人见了,无不为临江王呼冤。
后宫篇之三阿娇?李夫人?钩弋夫人
阿娇是汉武帝的姑姑长公主的女儿,据说有一次长公主带女儿一起入宫。顺手拉住刘彻,指着阿娇问他:“阿娇好否?”刘彻听了后就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此言一出,非但长公主笑不可抑,连景帝也笑骂说:“小孩子脸皮也太厚了!”汉武帝即位后,便立阿娇为皇后,两个人很恩爱。但很快这种日子便结束了。首先是阿娇无子,其次是汉武帝又喜欢上了卫子夫,许多史书上都说阿娇因为非常嫉妒卫子夫,所以乃召入女巫楚服,要她设法祈禳,挽回武帝心意,历代皇帝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巫蛊之术,武帝知道后,便废掉她,把她关在长门宫,而这座长门宫正是阿娇的母亲送给武帝的。阿娇到长门宫后,凄惨异常,她听说武帝喜欢司马相如的赋,便托人用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能感动武帝。可惜《长门赋》虽是佳文,却难挽汉皇恩意。谁想后人却为阿娇不平,唐人诗中有“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字句,宋人也有“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词。武帝因爱卫子夫而废阿娇,但帝王之心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中山伶人李延年,颇得武帝欢心。延年有妹,也善歌舞,所谓“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武帝对她很是宠爱,可惜红颜命薄,李夫人不久便病倒了,渐渐容销骨瘦,垂危时候,武帝殷勤探问,她偏不肯见面,武帝必欲一见,她终不从命。及武帝退出,姊妹等入宫问候,未免说她违忤君心。她却说道:“以色事人,色衰便即爱弛,今我形容非旧,若为主上所见,必不夏追念!”不几日,李夫人便死了。李夫人后又有一个钩弋夫人,相传由武帝北巡到河间,见有青紫气,术士说此间必有奇女子,武帝便遣人查访,果有一个赵家少女,艳丽绝伦,但两手却生有怪病,伸展不开,当由使人报知武帝。武帝亲往看验,果如所言,遂命从人解她两拳,却无一能解。等武帝试时,随手伸开,见掌中握着玉钩,很为惊异,于是便把她带进宫,为她特辟一室,号为钩弋宫,称赵女为钩弋夫人。而这时武帝已经是一个七旬老头了。
晚节篇巫蛊案
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案,在这个案子中,一个叫江充的人蹿上跳下,十分活跃。江充是赵国邯郸人,本是市井无赖。年轻时他将貌美的妹妹嫁给赵太子刘丹而成为赵王的座上客。后又与赵太子发生矛盾,即入长安举报太子丹有种种不法事。赵太子因此死于狱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江充实是一个阴险无比的小人,然而汉武帝却开始信任他,让他负责京师治安,“督三辅盗贼,禁察逾制”。武帝晚年多病,江充面见武帝,说武帝生病的原因是由于遭受巫蛊,于是武帝授权江充调查。江充把案子越查越大,株连数万人,最终,图穷匕首现,江充开始调查太子刘据。他在太子宫中掘出了桐木人和写有咒语的帛书,而这些极有可能就是他埋到太子宫中的,太子情急,想面见武帝,陈情辩白。但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见到父亲。于是,太子调动了宫廷卫队,在卫皇后的支持下,发动兵变,将江充逮捕后斩首。江充的一个助手御史章赣在混乱中受伤突围,逃到甘泉宫向武帝告变。武帝在甘泉宫听到章赣等来告变,即下令丞相刘屈?率军讨伐太子。太子矫诏尽赦都中囚徒,宣告百官,说是皇上病危,奸臣作乱,应该速讨。两军在长安城中对垒,许多市民也参加进来,“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长安城中血流成河,最后,太子不支,战败逃走,在河南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事后,并州壶关(今山西屯留东)的令狐茂上书为太子申冤:“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不久,江充阴谋陷害太子的罪案逐渐一一暴露出来,武帝重新反思,终于知道巫蛊事件是一件大冤案。紧接而来的就是为卫太子彻底平反昭雪。于是,他“族灭江充家”,将江充同党苏文焚死在横桥上。他开始“怜太子无辜”,在刘据自杀去世的地方筑作“思子宫”与“归来望思之台”,以示哀念,“天下闻而悲之”。巫蛊案后,武帝痛悔前半生所为,下诏罪己,又改变了自己急功近利的政策,恢复了汉初的休养生息,但威势赫赫的大汉王朝从他开始,已经在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