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自序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思想基本上是以儒、释、道为主干的诸学派的汇流体;道教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汇流体中的部分。道教是在我国东汉时期形成的宗教,是在我国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融吸了先秦及两汉诸种学派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因素形成其义理体系的。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又随社会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始终与古代传统诸学派,特别是与神仙家、道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儒家等诸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发生一定的影响。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其神学核心,它的义理体系是逐渐具备的,我们要探索它的来龙去脉,便必须在它的义理体系中去寻找它同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想流派的本质上的联系,研究它如何吸取、继承其它学术思想流派的内容,来造构自己的义理体系。

我们不能把宗教简单地斥之为“虚幻”了事,而是要研究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客观地认识它,从实际出发去对待它。宗教意识的产生,本本来是人类哲学思维的最原始的形式,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处于蒙昧状态,在自然与社会力量面前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少、薄弱,幻想和祈求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智慧者的佑护。从对天神的畏惧、崇拜到宗教信仰义理体系的形成,是宗教思维的一种合理的发展,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宗教思想的特质,我们具体了解它对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了解它如何利用遗产为材料,根据自己时代的需求,加以精神转化,供自己适应社会。我们研究它同社会诸方面的本质联系,才能了解它如何丰富宗教文化,从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下面笔者对书名作一点说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诸子百家”之称始见于汉代,《史记·贾谊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考先秦学者早已有综述古代学术流派的记载,如《庄子·天下篇》因人立论,评述有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惠施、庄周、桓团、公孙龙等哲学思想名人流派;《荀子·非十二子篇》亦因人立论,评述有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等名人流派;西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见《史记》)已明确论述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学派;东汉时,班固据西汉末刘向、刘歆所撰《七略》,节而为《汉书·艺文志》,明确列出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爱、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共十家,诸家中既著录有先秦古籍,也有西汉名人的著作。其实当时学术流派何止下家,未列入者还有兵家、术数、方伎等多家。所谓“诸子”,乃是指诸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与著作;“百家”乃是指各种学派,举其成数而称之。《汉志》中将学派、代表性人物、著作混合而论,总评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标明其著作共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因为相传“家”与“子”并未明确区分,故后世对先秦至汉初流行的诸种学派,总称之为“诸子百家”。汉以后,这些“子”和“家”的学说仍流传、发展;东汉以后,社会上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流派和更多、更丰富的著名学者与著作,称“家”者如“释家”(即佛教)、“道家”(即道教),称“子”的名人名著如周子(周敦颐,《周子》)、二程子(程颢、程颐,《程子》)、张子(张载,《张子》)、朱子(朱熹,《朱子》)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子”与“家”一代更比一代丰富多彩,这时所谓的诸子百家,其包含则一代更比一代广阔,概括和代表着远比秦、汉时期更多的学派与名人名著。《汉志》以后的文献分类目录学家,大多以经、史、子、集分类,“经”部以十三经为主,“史”部以廿四史为主,“集”部以辞、诗、散文等文集为主,而“子”部则首载周秦诸子而次及后世新出哲学思想流派之名人名著,比如明归有光辑《诸子汇函》便收载道教《抱朴子》、《天隐子》等书,清代崇文书局辑《子书百家》也收载佛、道经籍,近代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中国图书综录》、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均将有些佛、道经籍入列“子部”,并称“释家”、“道家”。清代纪昀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其“子部”分“家”著录,既列有儒、兵、法、农、医、术数、杂家、小说家等诸家,也列了释家和道家。此书是先秦至清乾隆以前我国传统文化的著录汇集,这是较《汉志》所录更为广阔、丰富得多的“诸子百家”之学。换言之,“诸子百家”在《汉志》可以为诸学派、名人名著之总称,在今天亦可以沿用为我国传统文化诸学派及名学者、名著之总称。笔者从这个认识出发,故把精深之佛学、理学亦纳入诸子百家之列。道教自东汉顺帝时兴起,它便与我国传统的诸子百家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相关联的程度有深有浅,但都是不可漠视的。我们必须把道教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具体地考察它、研究它。因此,笔者以“道教与诸子百家”为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权作尝试,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在我从事道教学的研究与写作中,得到郭朋先生热情的鼓励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