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与神仙家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三、道教与神仙家

所谓“神仙家”,乃是萌芽于战国时代而盛行于汉代的一种学术流派。相信仙境、仙人、仙药、仙方的存在与可求得,是这一学派最基本的信念,注重方术,注重实验,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理想。《汉书·艺文志》解释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它的方法是“荡平心意”和“游求于外”,目的是“保性命之真”、“同死生之域”。《汉书·艺文志》列举了“神仙十家”,著录“二百五卷”,即《宓戏杂子道》二十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杂子黄治》三十一卷。其中题“黄帝”者四家,六十一卷。神仙十家的内容大致包括:导引、按摩、采灵芝仙药、医药、黄金冶炼、杂家诸方等等。这是一种与古代巫术及神仙传说有密切关系的学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它重术、重实践,在古代文明尚远不能了解宇宙及生命奥秘的情况下,吸取古代尚极幼稚的科技,凭{亻者}幻想的翅膀,*地去探求养生和长生不死之道,向大自然作斗争,以求取生存,甚至永恒的生存;因而只能认为是一种学术学派,是一种与古代科技有密切关系的学派,而还不是宗教;尽管它带有古代宗教的色彩。-indent-size: 10.5pt"在我国古代社会,巫医不分。《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据朱越利《从<山海经>看道教神学的远源》中统计,古代巫书《山海经》已记载了一百三十多种药物,动植矿物性药物都有,古人用这些药物或服之,或浴之,或食之,或佩之,或涂之,或席之,治病防病,达到不蛊、不惑、不卧、不睡、不忘、不愚、不饥等效果。《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述“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尸复}、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以除死气)之。”这反映古人已经知道了有些劝植矿物可以疗病,甚至起死回生。这是古人对医药学的探索,是后世科学医药学的开端。《山海经》中记载有很多金属矿物,提到“赤金、白金、黄金”达一百五十处,提到银十四处,这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了金银不朽的特性,甚而可能已有原始冶炼的尝试。到了战国时代,齐燕滨海一带已流行方仙道,这是古代掌握古科技的巫医与逐渐发展的养生学、神学、阴阳五行学说相融合的产物。《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秦始皇时,方仙道之著名者有徐福、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到汉武帝时,方仙道之著名者为李少君、少翁、薄诱忌、栾大、公孙卿等。这时所谓的方术,已经包括:导引、按摩、服食、吐纳、求仙、候神、祠灶、辟鬼、望气、烧炼、采药等等。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也是热衷于神仙方术的人,曾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收集、整理当时流行的神仙家传方,撰著了《淮南中篇》八卷,二十余万言,专言神仙黄白之术,还撰著了《内书》二十一篇,《外篇》甚众(《汉书·淮南王传》)。今存《淮南子》二十一篇,本名《鸿烈》,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刘安献上,光禄大夫刘向校订图书,定名《淮南内篇》。汉涿郡高诱撰《淮南子叙目》云:“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又说:“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刘安)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云:“《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这说明淮南所撰乃是神仙方术、儒、道相融合的著作,参与撰著者以方士居多,从今存《淮南子》看,神仙家的色彩是相当浓厚的。关于专言神仙黄白之术的《淮南中篇》,肯定是神仙方术的专著。《汉书·淮南王传》中说,淮南王刘安还撰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行重道延命方”。看来《淮南中篇》也就是《枕中鸿宝苑秘书》。此书在当时就是-,刘向曾看过此书,宣帝时献上,差点丢了性命。此书亡佚。《隋书·经籍志》中著录《淮南万毕术》、《淮南变化术》各一卷,《唐书·艺文志》著录《淮南万毕术》一卷,相传即《中经》遗籍,但今亦不传。清人孙冯翼和叶德辉曾有辑本,或许这就是西汉方士神仙家幸存的传方遗籍。我以为淮南王刘安,可算得是西汉神仙家学派的突出代表,既是神仙学的理论家,也是有伟大贡献的古代科技家,他与方士、儒士集体撰著有《淮南》诸书,可以说是集先秦与汉初神仙家学派之大成的著作。这时的神仙家,已经是以神仙方术为主体,吸取道家学说为理论,以儒家“仁义”为伦理思想的学术流派了。仅从现存的《淮南子》看,便是一部保存有珍贵哲学与古科技资料的书,保存了神仙家学派的历史状态。《淮南子》等书,虽不能说是道教经典,但它对道教的形成起了启迪作用,可以说是奠定了理论基础。故而后世道教将《淮南子》归为重要道书,收入《道藏》,并将刘安及八公尊为神仙,列入仙籍。

为表明《淮南子》的神仙家色彩,略举一例证之。《淮南子·道应训》中说:“燕国方士卢敖,游于北国,经过北方玄阙山,偶见一位深目玄鬓、大颈鸢肩的仙士正在迎风舞蹈,见卢敖便躲避起来”,卢敖近前一看,“方倦龟殻而食蛤梨”。卢敖对仙士说自己正到处遨游、穷观-之外,要求同仙士作朋友。但这位仙士对他说:你这不过是在室内转转而已,“若我南游乎{宀良}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眴。此其外,犹有汰沃之汜。其馀一举而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今子游始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说完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卢敖仰而视之,仙士已消失了。

西汉时期出现的另一关于神仙家的撰著为《列仙传》,署名为汉武帝时曾治“淮南”狱事的刘德的儿子刘向所作,刘向曾从他父亲刘德那里读诵过《枕中鸿宝苑秘书》,而且曾上献给汉宣帝,足见刘向是事神仙家而好方术的。他把先秦古籍以及他所曾听说的有关神仙的传说性事迹,搜集、整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神仙传记,上溯三代,下至当朝,列神仙七十人。他把传说转化为历史,把古人虚构的形象转变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这客观上就具体地、强有力地宣扬了仙境仙人的存在、仙人可求、仙药仙方可得、神仙可学的信仰,这对于在东汉末出现的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由于汉初统治者崇尚《黄帝》、《老子》之学,黄老之学蔚然大兴,神仙家本来只重神仙方术,最多只文饰以阴阳五行之说为理论,到这时也逐渐融吸《黄帝》、《老子》之学以扩充义理。因古籍中关于黄帝的神话甚多,神仙家乃尊黄帝为各种方术的始祖,以《老子》为理论为土皋。后又受儒家谶纬神学及佛教传入的影响,宗教色彩增浓,到东汉桓帝前后,出现了与黄老学派有别的黄老道,神仙家的内容便融入其中。这个“黄老道”便是道教的前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