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庄子》到《南华真经》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一、从《庄子》到《南华真经》

《庄子》一书,编定于西汉初期。《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才存者三十三篇,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相传《内篇》为庄子撰,《外篇》等为其弟子及后来道家所作。《庄子》在汉成帝时(公元前32—前7年)严君平(名遵)著《老子指归》开始以“老”“庄”并提之前,似乎它在社会的影响十分微弱。西汉道家学派的人只重“黄帝”、“老子”之学,而不重“庄子”之学,未见有人为之作注以阐扬,便是明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说,严遵“依老子、严周(庄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这是史籍中“老”“庄”并提之始。扬雄少时曾从严遵游学,是严遵的学生,扬雄与《汉书》编撰者班因的伯父班嗣是朋友,班固《汉书·叙传》说:“(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庄)之术”。这是史籍中“老庄”联称的开始。到后汉安帝时(公元107—125在位)校书郎中经学大师马融(公元79—166年)于东观典校秘书,他在注《老子》、《淮南子》中乃稍留意于《庄子》。这说明《庄子》之学在东汉才开始在社会流传。严遵为从事卜筮之方士,故最早留意《庄子》的正是“道士”的前辈人“方士”。

《庄子》之不显行于西汉武帝之前,《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已略有道及,说《庄子》中的《渔父》、《盗跖》、《{月去}箧》“诋{讠此}孔子之徒”、“剽剥儒墨”,“空语无事”、“洸洋自恣”,故不为当时所重。纵观两汉四百多年,《庄子》的社会价值差不多都是这样。但是,到魏晋时期,《庄子》的社会声誉便猛然上升起来。

魏魏晋之际,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与政权有密切联系的门阀士族,都卷进了这场争夺政权的殊死斗争,贵族中的知识分子如何宴、王弼等深感荣辱浮沉、生命安危之不测,在精神上感到苦闷、压抑,为宣泄心中之块垒,舒发内心之-,兴起了挥尘清谈《老子》、《庄子》、《周易》的玄学之风。魏晋玄学的兴盛,促进了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庄子》那“洸洋自恣以适己”,放任自然,漠视功利的思想,以及极富想象力、富有启发性的奇文,受到了知识分子的喜爱,阐发、注释《庄子》的书骤然便多起来。《晋书·王弼传》:“魏正始中(公元240—248年)何宴、王弼等祖述老庄”。继之撰《老子》注本的有向秀、郭象、司马彪等。《世说新语》说:“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别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西晋郭象为人行薄,以向秀之《庄子解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晋宗室司马彪于晋武帝太始时(公元265—274年)亦曾注《庄子》,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共五十二篇,分为二十一卷(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已著录。司马彪注早已散佚,后存辑本两种,一为孙冯翼辑,在《问经堂丛书》中;一为茅泮林辑,在《古逸丛书》中。后世较流行的是郭象注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共三十三篇,分三十三卷。在魏晋清谈玄学风气放开后,《庄子》之学便大行于世。魏晋前学者盛称“黄老”,而以后则盛称“老庄”,甚至有以“庄老”联称的,《庄子》俨然居《老子》之前。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又读庄老,重增其放。”郭象注《逍遥篇》说:“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注《在宥篇》中说:“夫庄老之所屡称无者何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说:“《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南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子》之学,在魏晋便为道教所关注,直接吸取其思想以深化教义。如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便在所著《抱朴子·内篇》中吸取《庄子》中有关宇宙本体、“真人”、道术的论述,以证论仙人、仙境、仙术之存在;不过他在神仙理论上又不完全同意《庄子》的思想,如《抱朴子·释滞篇》中说:“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这就是说他对《庄子》思想有所扬弃,肯定其“大旨”而否定其“齐死生”之说。到南北朝时,庄周便已被神化为仙人,列入道教神团体系(见陶弘景《真诰》卷十四及《真灵位业图》)。尔后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孙思邈、李含光均曾注疏《庄子》。唐代帝王宣称李耳是他们的祖先,奉“太上老君”(即被道教神化的《老子》作者李耳)为教主的道教是唐室“家教”,而道教以庄周为老子的门下弟子,“老子”受尊崇,“庄子”也便跟着被抬高。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37年)下令崇尚玄学,生徒要学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庚桑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改称为《南华真经》,从此被道教列为主要经书。

据近代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考证,“南华”之名在唐玄宗天宝之前早已有之,《隋唐·经籍志》子部道家类已著录梁旷撰《南华论》二十五卷,又《南华论音》三卷,《旧唐书·经籍志》也著录梁旷撰《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梁旷其人曾与北魏卢景裕同时注过《老子》,推知大致是公元六世纪中叶的人。为什么要名“南华”呢?据注家说庄子号南华子,因隐于曹州之南华山而得名。(见陈撄宁《道教与养生》)。

现存于《正统道藏》中的《庄子》本及注疏本有:有洞神部本文类有《南华真经》五卷,洞神部玉诀类有宋武林道士褚伯秀述《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O六卷、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三十二卷、宋碧虚子陈景元分章解《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又《南华真经章句馀事》一卷、未暑名《南华真经馀事杂录》二卷、《南华真经直指》、宋崇德悟真大师贾善渊进《南华邈》、临川吴澄述《南华内篇订证》、庐陵竹峰罗逸道述《南华真经循本》三十卷、宋王元泽传《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又《南华真经拾遗》一卷、东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五卷。可见道教对《庄子》之尊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