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行中的度的概念
关于飞行中的度的概念
度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辩证法认为,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它反映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在度的界限之内,一定的质才能表现为现实性,超过了这个界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对于飞行员来说,要自觉地注意飞行中的度,使飞行的质(即飞行安全)始终表现为现实性,处于稳定的状态。 首先,飞行员应该用度的概念来看待各种规定、各种数据。可以说,飞行工作是一种规定多的工种,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翱翔”的味道。从下达任务、预先准备到飞行后讲评,从开车滑出到落地后关车,飞行员每时每刻都在和规定打交道。这些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从哲学的角度看来,它们是“度”这一哲学概念在飞行中的反映,是度的数量表现的具体化。 发动机使用,有各种温度、转速、时间的限制,这些就是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度。 飞机起飞、落地、空中飞行,有各种速度、高度的规定,这些就是飞机正常飞行的度。等等。 在这些度的范围之内,安全飞行这一事物的质表现为现实性和稳定性,如果突破了这些限制,飞行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对这些规定,如果飞行员能从哲学的高度上去认识和理解,无疑会对其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认识,在飞行中更为自觉地去遵守,飞行安全就有了确实可靠的保障。 飞行员由于各种原因,突破了度的限制而造成飞行事故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一次,一架安-26飞机在海南岛某机场夜间穿云落地,由于近台①高度低,距跑道五百米即触地,造成一等事故。当然,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技术上来说,穿云高度特别是近台高度违反规定,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复杂气象穿云落地,对远台近台的高度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保证飞行安全最重要的一个“度”。一旦突破了度的限制,量变就会引起质变,飞行事故就难以避免了。 反之,飞行员正确掌握度的概念,越是困难的情况下,越是严格按照数据操纵飞机,从而化险为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一九八五年五月,一架“三叉戟”飞机在某机场夜间复杂气象全载重起飞,高度三百米时一号发动机停车②,飞行员严格遵守各种操纵数据,精确操纵飞机,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平安落地,成功地处置了一起停车事故。飞行员始终在度的限制之内操纵飞机,使飞机的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疑是处置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飞行员能否自觉运用度的概念,直接影响到飞行员操纵动作和技术发挥的程度,影响到飞行安全。 在飞行中掌握和运用度的概念,还牵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裕量的问题。 由于飞行工作处于高度的机动性和随机性状态中,因而对飞行参数的各种规定和限制,绝大多数并不是度本身,而是在度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的安全裕量,即: 规定数据=度+安全裕量为什么要有安全裕量呢?这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飞行员的操纵动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误差总是难免的。为了保证在通常情况下不超出临界值,必须把这种误差估计进去。从客观上讲,飞机是成批生产的,对于平均性能而言,每一架飞机、每一件设备,都存在一定的性能偏离,这种个性误差也要考虑进去。第三个原因是,外界条件一般都不是标准设计状态③,这也会给各种性能带来影响。而且还要对条件突变的概率做出足够的估计。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必须在临界值附近设置一个“缓冲段”,有了这个缓冲段,度的现实性才能得到足够的保证。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飞行员了解安全裕量的意义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把安全裕量作为突破飞行规定的理由。安全裕量是作为一种“平均损耗”而附加在度之上的,它在实用中已成为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即是说,成为实用中的度。飞行员必须把各种规定作为度本身来看待、来遵守,才能确实保障度的实现,否则,度的现实性是没有保证的。我们可以借助于数学图象,来看一下质的可靠性与安全裕量之间的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