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翅膀的歌手――记业余诗歌作者、试飞员杜心元
带翅膀的歌手――记业余诗歌作者、试飞员杜心元
“别人都说我呆头呆脑的,可我在空中机灵着呢。”他象消除误会为自己辩解似地对我说。 杜心元中等身材,天庭饱满、五官端正阔大,聪慧灵秀之气被英武豪勇遮盖住了。 他确实是机灵的。飞运―七时,有两次空中一台发动机停车,当时在云中,机翼上又结了冰,弄不好就会机毁人亡,可他来个单发着陆,两次都化险为夷。他飞了二十六年,二千三百多小时,连事故征候都没有,没机灵劲行吗?去年初,他又被评为一级试飞员,这说明他还有比机灵更深一层的东西。 说他呆也是真的。有次竟忘了一位熟人的名字。见面时,他一边讲话,一边拚命想这人的姓名、身份、干啥的。话说完了,对方也没察觉。人走了,才想起来。他只好在心里向人家道歉。 这“呆”大概是他灵气的一个折射。飞机落地,钢铁的翅膀象是收起来了,但心灵的翅膀却在展翅腾飞。这些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长安》等二十余家报刊上发表诗歌和歌词一百五十余首。去年三月,被西安市歌词创作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同年十一月,在西安市作协、美协、音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创作二等奖。所以,每当大家看到他又“呆头呆脑”时,就知道他又张开思想之翅去寻找诗歌了。 心元生活兴趣广泛,有着很好的艺术触觉和很强的发现能力。本职工作、身边普通的人和事,都是他艺术眼光筛选的对象。他能在云山雾海中耕耘收获,在星汉灿烂的银河里采贝;也能在孩子踢毽子、放风筝上捕捉多彩的童心,还能在手表、伞、邮筒上发掘出令人警醒的哲理。工人、农民、士兵的生活,都在他诗的花圃里占有一席之地。但他的诗更多的是反映飞行员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对党、祖国和人民深情的忠贞和爱恋,对试飞事业的热爱及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三者又往往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在《我的新战场》这首诗中,他写道:“党让我来搞科研试飞,我欣然来到这新的战场/随我南征北战的战友――银燕呵/也在“蓝天试验室”里换上科学时装/件件测试仪是镶嵌在身上的珠宝/纷繁的线路改装织成贴身的衣裳/搞科研,我也有点陈景润的脾气/为了一个数据/千滴热汗洒在风都云乡/……”心元的诗,清新流畅,开阔明朗,颇具战士的阳刚之美。用飞行的行话讲,是有很好的能见度。他对我说,现在的飞行员,大专毕业,琴棋书画,吉他小提琴,样样都喜爱。有个电视剧还把飞行员写成李逵、张飞式的人物,实在让人接受不了。飞行员们气得关了电视机,他一气之下写了《蓝天,诗的国土》和《琴音和翅膀》两首诗。由此看来,心元的诗,根都是扎在坚实的生活沃土之中的,而不是那种虚无飘渺、无病呻吟之作。 讲起诗来,他满口意象、角度、跳跃、组合等新名词。前两年,他为自己的诗而苦恼过。我问起苦恼的结果,他说:“老老实实做人,滑头滑脑写诗。”我笑了,这后半句又是诗的说法,无非是指诗要写得虚一些而已。 试飞任务是繁重和危险的。就说试飞螺旋桨吧,要在不同的高度、温度、湿度、速度和不同重量下试飞一年多才完成。心元是中队长,又是运一八的机长。他的担子是不轻的,工作却干得出色。一九八四年底,他被航空工业部试飞中心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我想,心元还是刻苦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试飞员,其次才是个业余诗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他的收成正好说明他的辛劳。全国除台湾、西藏外,他都到过了。他飞到哪里,就在哪里采撷诗情,酿造诗歌。他是个长翅膀的歌手,他的诗也长着翅膀。一次住院时,他发现小护士把他发表的诗抄在本子上,对一个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用辛劳换来的果实最甜蜜。爱人和孩子往往是他诗作的第一个读者和评判者。饭后茶余念一首刚发表的诗作,更为幸福的家庭添了一分欢乐。心元的业余时间大部分都被用于寻觅诗果去了。爱人林秀文的业余时间却被家务挤得满满当当,当着我的面,她数落心元在家的“旅客”态度。我听出她话中的自豪与满足,我说:“有你这一身本事,老杜再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呀!” 她笑了。我们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