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m“逆火”tu-22m(backfire)
图-22m“逆火”tu-22m(backfire)
Image:1158621564445540.jpg 图-22m“逆火”tu-22m(backfire) 图-22m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北约组织给它的绰号是“逆火”(backfire)。1982年夏,在维也纳美苏最高级会议上,前苏联当局提供的材料中称“逆火”是中程战术轰炸机。
估计图-22m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70年7月,西方在喀山地区的图波列夫工厂附近发现图-22m的原型机,据估计当时至少生产了两架。第一架于1970年开始试飞。随后又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从1973年开始,用于飞行试验、系统试验、静力试验和作为武器平台进行评价。生产型1974年交付部队使用。1975年初,远程航空兵已组成两个图-22m中队。目前,前苏联远程航空兵约有200架图-22m,海军航空兵有160多架在服役。
图-22m是前苏联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据推测,其低空作战半径为1390公里,加上as-6导弹的射程,图-22m可以从前苏联西部基地利沃夫起飞,以低-低-低的作战方式,用m0.65的速度飞行,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北约国家。其高空亚音速作战半径达3700多公里。如果空中加油,可以从前苏联北极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的目标,然后飞回国内的基地。另外,图-22m还可执行海上侦察和反舰攻击任务。
图-22m有以下三种型别:
“逆火”a(图-22m1)初始型,据信只装备了一个中队。两侧的进气道唇口从里到外是向后倾斜的,有较大的附面层分流板。机翼翼根后缘有一个很大的鼓包,但它们并不是用于放置主起落架的。各型图-22m的主起落架均收到机身内。
“逆火”b(图-22m2)第一种批生产型,1975年开始服役。翼展加大,翼根后缘的鼓包被去掉,只在翼下保留了稍为鼓起的整流罩。经常能看到的机头空中加油探管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较长的整流罩。武器包括机腹半埋式携带的一枚as-4“厨房”空-地导弹,以及两侧机翼固定段下携带的两枚as-4导弹。两门gsh-23双管23毫米机炮装在机尾一个鼓形整流罩内。
“逆火”c(图-22m3)先进远程轰炸及海上型。1985年首先进入黑海舰队航空兵服役。采用楔形进气道,机头罩上翘,没有可见的空中加油探管。机身武器舱内有旋转发射架,可挂六枚rkv-500b(as-16)短距攻击导弹。机翼固定段下可挂两枚as-4空-地导弹或四枚as-16导弹。机尾的鼓形整流罩内装一门gsh-23毫米机炮。
机翼悬臂式下单翼结构。外翼段后掠角可变(20°~65°),机翼转轴较靠外,位于最小后掠角时的33%翼展处,这种布局虽然减少了机翼掠动时压力中心的位移,但却削弱了可变后掠翼的优点。翼套不得不兼顾机翼大后掠角和小后掠角构形之间的外形变化,这样不仅减小了机翼展开时能达到的展弦比,增加了诱导阻力,而且还限制了最大实际后掠角,恶化了低空高速区域的性能。机翼掠动段的前缘有全翼展前缘缝翼,后缘有较小的副翼。在单缝富勒襟翼前面有一组扰流片,一对面积很大的富勒襟翼装于翼套后缘,偏转角达60°,翼套前缘仅简单下垂,无前缘缝翼。机翼很薄,外翼壁板挠性很大。
尾翼悬臂式全动平尾,前、后缘均有后掠角,垂尾上的方向舵为插入式。
机身普通半硬壳结构,机翼前的机身截面为圆形,有一个大的椭圆形介电质机头罩。大部分的机身载荷、发动机载荷和尾翼载荷均由机身上部中心大梁承担。内部弹舱容积较小,机翼承力梁占去很大空间,另外大部分空间需要用来装燃油。从机翼前缘翼根线向前,机身被分为前轮舱、主电子设备舱,再往前是增压的驾驶舱,舱内前后并列共有4名机组人员。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主起落架为多轮小车式,每侧主起落架有串置排列的三对机轮,其中有一对与后两对的间距要大一些,主起落架向内收入机腹内。
动力装置两台发动机并排地装于后机身两侧,发动机之前是两个很大的方形进气口,进气道内装有分流板,进气道内部几何形状可变。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