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塾有烹饪课吗?揭秘传统餐饮
来源:《天下美食ZEST》杂志

导语:别以为古人很老土,古人其实很Fashion……
古代私塾有没有烹饪课?
清末,由于有了家政课程,才有了正经的烹饪课,再后来有了厨师学校。在此之前的烹饪传授,都是像现在传统手工行业拜师一样,一个师傅带N多个徒弟。保不准哪一个天资聪颖的一不小心能出人头地当上御厨。唐宋时就有文字记载,谁谁谁带了多少徒弟,哪些成了气候,光耀门楣。老百姓的女孩子在一生下来,就要以烹饪为必修课,为将来出嫁当家做准备。在唐代,婚后三日的新嫁娘,按习俗要亲自下厨,展露自己持家的本事。有王建《新嫁娘》诗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古人也办“升学宴”、“谢师宴”吗?
唐代在升官、升迁、考取状元的时候,都会摆宴席谢君、谢师、招待同僚。五代时陶谷的《清异录》里就记载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用极其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堪比清代的“满汉全席”。“烧尾宴”的由来,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该典故出自“鱼跃龙门”,说是鲤鱼跃龙门后,龙身鱼尾,一把天火降下烧掉鱼尾,自此凡鱼就彻底脱胎成为天龙了。
古人也有喝下午茶的习惯吗?
古代下午茶的专有词叫:“点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名词“点心”,而是动词,意为:吃点小玩意儿。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十分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延用至今。这样算起来“点心”在中国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比传说中的下午茶发源地“17世纪英国”早了1300多年!
古人也举办烹饪大赛吗 ?
目前没有查到比较有规模的烹饪大赛,但有片段文字记载有关刀工的比赛:在人的脊梁上当切肉片。把人背当砧板,比精细程度。最后切下的肉片要非常薄而且不能伤到当“砧板”的背。日前有新闻说某大厨在美女背上剁肉馅,吸引了无数眼球,原来也是脱胎于古人的赛事啦。
古人也有教授做菜的书籍吗?
太多了。现代人好吃,古人也好吃。历代“美食家”们把当时的食单、食谱、烹饪技法、饮食市场、饮食掌故等资料记录下来,成为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食单有:《吕氏春秋•本味》中的商代食单;《楚辞•招魂》中的楚宫食单;隋代谢讽《食经》;唐韦巨源《烧尾食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六司百官食次”等。食谱有:《礼记•内则》所记“八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饮食部分;郑望之《膳夫录》;宋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林洪《山家清供》等等不胜枚举。
辣椒传入中国之前,湘菜、川菜还有辣吗?
辣椒最早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的记载,被称为“番椒”,时间是1591年。在盐缺乏的贵州,“土苗用以代盐”,也就是说辣椒先被缺盐少油的西南少数民族食用。而“辣”这个字,古代是用来形容辛辣的食物给舌头的刺激感觉,它一般用来说明姜、蒜、芥末、茱萸这些调味品给人的感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里谈到四川人嗜“辛辣”,大约指的是花椒和芥末。可见,芥末不是东洋人的专利。
古人除了酒,还有什么饮料喝?
茶。秦汉以前茶是作为治病的药物。西汉以后才成为饮料。《三国志》记有故事,说是吴国皇帝孙皓每次请大臣们吃饭,都要强令群臣最少饮酒七升,韦曜实在不胜酒力,孙皓就暗中作了手脚,让韦曜用茶代酒。不过当时的饮茶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要放大葱、生姜、薄荷、桔子皮、大枣,还要用盐调味,麻烦吧,还真不知道喝着是什么味儿。从这个方法也可以看出茶的药用遗风。元代开始,饮茶简单了,也许蒙古人怕麻烦,受不了一道道繁琐工序,直接用茶叶煎煮了喝,也不添加任何佐料。以后更是用水泡了喝,延续至今。
珍珠除了当饰品以外,古人吃珍珠粉来养生吗?
现代的做法就是效仿的古人啊。古代不止吃珍珠,还吃玉,吃石头,比如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磨粉吃,或者一起下锅煮了喝水。这就是魏晋时名士们争相服用,象征身份地位的“五石散”。而且光吃这个不吃别的,颇有点现在美女们每天拿着小维他命盒子当饭吃的架势。有记载唐玄宗的时候,统统把番邦上贡的珍珠等有机石煮沸了倒掉,只喝剩下的水。
现在有“满记甜品”,古代有甜品站和冷饮店吗?
冷饮大约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代。唐代已经开始公开出售冰制品,据《唐摭言》载,盛夏有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结果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冰都融化了,卖冰人终于弄巧成拙,赔了本。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杨万里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北宋汴京(今开封)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更是风味独特。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等,宋刘松年的《茗阅赌市》、宋书家的《半茶图》,还把出售冷饮场面画入画中。明清时,不少美味冷饮名品相继出现了,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
古人夏天有冰棒吃吗?
有啊。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制冰了。以后逐渐出现了商人,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勾践卧薪尝胆,苦胆吊那么长时间不会坏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但是没说苦胆悬挂了多久,也没有详细的考证。常温下,鲜肉及内脏的保鲜期只有1-2天。时间长了就会因细菌大量繁殖而腐败变质。所以如果勾践确实悬挂了一只苦胆在床前,也不可能悬挂太长时间。勾践公元前493年被放还越国,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全部算起来勾践尝胆得有21年,当然绝对不可能是同一只胆。
古代的菜单上会画图片吗?
没有图片,一般餐馆墙上都有挂牌,上面写着菜名和价格。古代人口流动性远远没有现在强,餐馆大多是熟客,对菜品比较了解。很多餐馆也有伙计负责报菜名。现在曲艺艺术中还保留有传统“报菜名”的菜单。而小餐馆的食客大多不识字,就更倚赖伙计报菜名了。
古人没有洗洁精,用什么洗碗去油污?
据史料,古人会使用了许多碱性物品来清洁。如皂角树,他的果实皂角是最早提炼做成肥皂的原料,碱性,可以去油污。还会用心草、稻草、丝瓜瓤等作洗涮工具,辅以草木灰、皂角灰、细沙壤等。另外《石头记》中凤姐说的“槐花叶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中的“绿豆面子”也是清洁用品。
古人生吃蔬菜吗?
当然了,生食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的传统。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生吃水果、蔬菜、鱼肉和马肉。古时候没有环境问题,没有农药,没有酸雨,种植蔬菜都是用粪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十分低碳。吃的时候只要冲洗干净污物,可以直接食用,根本不用担心拉肚子和残留农药的问题。
古人用什么给食物保温?
古人把器物做成夹层,隔开一部分空间用来隔离温度或者放置冰块,起到保温的作用。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几千人一起敲击的“缶”,就是仿照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也叫冰鉴。
古代人也玩“现实版开心农场”吗?
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诗人陶渊明。当然那可不是因为绫罗绸缎山珍海味玩腻了跑去体验农家乐,而是一种文人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魏晋时期文人当“隐士”是成为一种流行,很多人看不惯官场那一套,回去修身养心,追求田园生活。古人请客是菜品越多越有派头吗?
南北朝的时候,宴席讲究菜品多,尤其喜欢花色菜,一大盘一大盘堆在桌上,五颜六色才显得阔气。汉代的时候,国力强盛,风气奢华,请客吃饭一定要菜品多,越多越丰盛越显得主人阔绰,宴席才显得隆重。这样主人有面子,得到尊敬,客人也吃得开心,感觉自己受重视。
阳澄湖的大闸蟹在古代也很受欢迎吗?
阳澄湖的闸蟹是这几年商业运作才为人们关注。但古人的确是喜欢吃蟹,也有很多吃蟹的工具流传到现在。《周礼•天官•庖人》里就有记载如何制作蟹酱。隋唐时代有一种贡品叫糟蟹,曾几有《糟蟹》诗,杨万里还有《糟蟹赋》,可见也是一种很流行的吃蟹法。《红楼梦》里也有吃蟹吟诗的段落。
成语“生吞活剥”听上去很残忍,古人到底“生吞活剥”了什么?
其实“生吞活剥”是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地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和囫囵吞枣差不多意思。根本没有什么特别残忍的典故。但说到生食,日本流行的生鱼片其实在孔子时代就很流行,所以很可能就是从中国学去的。“脍炙人口”的脍字,就是指生鱼片。
古人下馆子允许自带酒水吗?
这是现代“开瓶费”引发的酒店与酒客的利益冲突,古人可没有这样的麻烦。尤其是宋朝,宋人但凡有点“匪气”的,走到哪里,酒不好,推开一边去痛饮自带的好酒,岂不爽哉。酒家啥时候敢说半个不字来着?这叫买卖公平,我吃你的,喝你的,不少你的钱,我不喝你的,不吃你的,你当然也无权干涉。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平生好酒,枪尖上挑了个酒葫芦,头上宽檐毡帽,毡帽上一点红缨,这是林冲的画像上的标准打扮。相信林教头在任何一家酒家,都不会因为“自带酒水”而被赶出店外,人家林教头可是武行出身啊。
古人看戏的时候可以带食品入场吗?
古时候看戏都有戏台子,观众在戏台子下或站或坐,都是可以随便吃东西的。还有专人在剧院里卖糕点茶水等看戏小吃。古代平民看戏纯粹是娱乐,是消遣,没有太多规矩,所以可以千姿百态,觉得不好看就可以拍屁股走人。而现代看戏更多的变成了艺术欣赏,要讲礼节,讲规矩,要克制随意性。
古代的小孩儿也抠墙皮吃吗?
现代医学微量元素检测证明,喜欢抠墙皮吃的小孩普遍缺锌。很多家长采取 葡萄糖酸锌的解决办法。而古代的孩子或许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抠墙皮吃,即使知道了,需要补锌也没有现代的高科技补品,只能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比如:牡蛎、鱿鱼、红色肉类、动物肝脏。古代有没有反季节蔬果?
早在汉代就有了温室,冬天可以吃到温室蔬果。当时有人把温室韭菜献给太后,太后说是违反常规了,坚决拒食。这就是最早的“反季节”概念。比汉代早1000多年的孔子说“不时不食”,这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到该吃东西的时候不吃,二是不是本季节产的东西不吃。所以或许孔老先生的这句话可以佐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反季节蔬果。
古代学校有食堂吗?
北宋的太学专设有食堂。有一次,宋仁宗赵祯去太学视察,正巧,太学的食堂菜谱上写着当日吃馒头(带馅的肉包子)。宋仁宗和太学的师生们一起吃了这种“馒头”,非常满意地说:“以此(带肉馅的馒头)养士,可无愧矣!”从此有了至今闻名的“太学馒头”。古代官员上朝也有食堂,膳食都由御膳房提供。当时官员午餐标准很高很丰盛,有一个宰相觉得太奢侈,建议大家少吃点。而其他官员则极力反对,认为在这个位置就可以享受这个待遇。为此还有一场激烈的争论。
鲍鱼在古代史奢侈食品吗?
考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发现今日我们所谓的“鲍鱼”,在清代以前皆称为“鳆鱼”;同时,清代以前的确也有一种叫做“鲍鱼”的东西,但那乃是盐渍晒干的臭咸鱼,并不是今日所指的“鲍鱼”。所以,《颜氏家训》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记录到鲍鱼是臭的,也就很好理解了。过去很多人以为“鲍鱼之肆”是臭的是因为腐败了的新鲜鲍鱼,如此看来完全是谬解了。
没有电视和杂志,古代餐馆怎样做宣传?
固定宣传比如招牌、酒幌子、酒旗、店旗等,挂在餐馆门口吸引路过食客。新店开张有请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张元代原始请柬。是迄今发现的保持最完整的、也是最古老的请柬实物。大意是某店开张,免费吃3天,请某某光临。算是中国古人早期朴素的宣传手段。
古人没时间做饭时,也有“快餐”吃吗?
据李肇的《国史补》记载,早在唐朝时,市场上就有一种叫“立办”的酒席。宋代《都城纪胜》记载,在东京、杭城等地,市场上已有供应众人四时点心的“荤素从食店”,它的宗旨亦是“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并且那会已经有了挂面。也如现今一样,若繁忙无暇做饭,可以叫快餐解决肚皮温饱问题。《齐民要术•饼法》中有一种细环饼,类似麻花。这种食品“可留月余,宜禁烟用”,是古代寒时节的节令食品。古人也“AA”吗?
“AA”是“Algebraic 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均”。目前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证明古人实行AA制。毕竟,AA制的前提是观念“平等”,而古代那样等级森严,讲究阶级的社会制度下,很难产生AA制这种相对平等独立的消费理念和方式。古人请宴都是某人做东,其他人负责腐败……
古代没有塑料袋和餐盒,饭菜用什么打包?
皇家设宴的时候,经过特许,不仅饭菜可以打包,餐具都可以带走。贵族茶会后茶叶也可以带走。如果不带走餐具,唐代人一般用油布包裹食物,有点儿像现在的塑料袋。有三国时期的瓷质餐盒出土过,一个一个格子隔开,还配有勺子,外形很像现在的快餐盒。
古代没有太空杯,怎么随身带水?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过陶背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岱地区特有的便携式盛水器,一面圆鼓,一面扁平以便背负携带,设计十分巧妙。应该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随身杯,距今5000多年。北方游牧民族则多用动物皮或者动物胃做成皮囊,里面放水或者奶。
历代京城最好的餐馆,一餐饭人均消费是多少?
没有查到可靠统计的消费水平,但是有准确记述饮食市场方面的资料。比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清无名氏《如梦录》;李斗《扬州画舫录》;顾良《桐桥倚棹录》等等。有比如哪朝、哪个城市、哪条街有多少家餐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翻一翻。
古人喝牛奶吗?
原来古人是把牛奶当药喝的。孙思邈:“牛乳,老人煮食有益。”《本草纲目》:“牛乳,老人煮粥甚宜。”元•朱丹溪:“反胃噎膈,大便燥结,宜牛、羊乳时时咽之。”《重庆堂随笔》:“牛乳滋润补液,宜于血少无痰之证。”《本草经疏》:“牛乳乃牛之血液所化,其味甘,其气微寒无毒。甘寒能养血脉,滋润五脏,故主补虚馁,止渴。”《随息居饮食谱》:“善治血 枯便燥,反胃噎膈,老年火盛者宜之。”
古人流行吃胎盘养颜吗?
古人认为胎儿坐着胎盘这辆小车跨过“天地”“阴阳”“乾坤”之界降临人世。又因为胎盘焙干后入药呈紫色,所以把胎盘称为“紫河车”。中医用人胎盘入药,名为”紫河车”。中医认为,胎盘性味甘、咸、温,入肺、心、肾经,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由此看来,吃胎盘这事儿,自古有之……
古人也吃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吗?
人们常说“山珍海味”,古代讲究上中下八珍,其中,中八珍里就有果子狸。古人不仅吃果子狸,还有许多残忍的吃法食用野生动物。比如众所周知的鲜活猴脑、生烧鹅掌(把活鹅的脚掌洗干净后,放到烧红的铁板上,因为是活的,所以它会跑来跑去,所以受热均匀.最后鹅掌都会涨的和小面包似的,直截剁下掌,码盘上桌)、现浇驴臀(把活驴固定在木桩上,把臀部的毛剃掉,用滚开的水浇上去,如果熟了便用刀剃下一层,在浇水,熟了再剃,直到露出骨头)……写不下去了……古代有注水肉吗?
现在的注水肉一般是屠宰前一定时间给动物灌水,或者屠宰后向肉内注水制成。古代人卖牲口前会拿根竹管插到动物血管里,通过中空的竹管给动物血管里注水,有时能直接使动物增重1倍以上,严重起来甚至会把原本活蹦乱跳的动物血管撑爆裂致死。真是什么时候都有奸商……
古代吃饭不给钱怎么办?
对待吃霸王餐的,古今一理,斗得过店家就不吃亏,斗不过也没办法。不过古代还是讲究个脸皮,吃完饭不给钱的大多还是有个理由,比如谎称赊账,在那时候叫“硬赊”。意思是你肯赊也得赊,不肯赊也得赊。至于以后还不还的,大家心知肚明了。至于现在有些人吃完饭不给钱还打人,其道德品质跟古人那“硬赊”的比起来,也就自见伯仲了……
“三碗不过岗”的碗有多大?是56°的二锅头吗?
北宋时期,人们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类的低度浊酒,酒精度数应该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在景阳岗山脚下吃饭喝酒的那家小饭店,如果按每碗盛三两酒计算,一口气喝掉18碗酒的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当然,这个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当厉害的。
古代酒店有陪酒女郎吗?
宋代的酒楼,普遍以妓女的美色来促进业务——让妓女在酒楼陪客侑酒。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酒楼有妓女陪酒的盛况。此外还有一些卖唱、卖艺的流动私妓,可能是较为下等的妓女。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还记载有一种“庵酒店”,是“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于酒阁内暗藏卧床也”,这种可以和客人在酒阁内成就云雨之欢的陪酒女郎,应是较下等的私妓。
古代吃饭付小费吗?
现在说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其实中国古代早就有给“赏钱”的习惯,赏赐对象有店小二、奴仆、书童、小厮、跟脚等。大到皇帝官员,小到市民商人,都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要给那些为自己服务的人一些赏钱,称为“打赏”。
古代的酒吧有驻场歌手吗?
唐代就很流行酒吧驻场了。唐代文人特别爱去有外国人招待的馆子喝酒。李白一生有两爱,一是钟爱美酒,二是钟情胡姬。胡姬会在客人饮酒的时候唱歌跳舞做表演助酒兴,有李白酒诗《醉后赠王历阳》为证: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笔纵起龙虎,舞曲指云霄。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
古代有自助餐吗?
其实,自助餐是人类初级阶段的普遍形式。先民们靠渔猎维持生存,捕获到猎物,就在野外燃起篝火,站在火边拿着刀又,自己动手,现烤现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直到吃饱肚皮而后快。晚明李乐的《见闻杂记》中记载:自助餐入席前,宾主先互相问候客套一番,礼毕,到一个放着四张大桌子的厅堂,桌上放着四五大盘的菜肴。大家立着饮酒,然后各自拿着杯筷入席,自助自食,各取所需,这就是古代流行的自助餐。
古代厨师最高薪水是多少?
具体薪水不好考证,但古代厨师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古代官员家厨是有固定薪水的。除了日常烹饪外,单做宴席还有很高的赏钱。宋代官员有时候用过1次的厨师涨价后竟以后再也用不起了。殷商的大臣伊尹,就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做饭的那套道理是可以治国平天下的。
古代没有抽油烟机,炒菜时怎样排油烟?
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并且,其初兴时期,仅存于宋都汴京(今开封),而且是酒肆、饭馆首屈一指的绝活。很晚才慢慢普及开来。古人吃饭前和做饭前都洗手吗?
中国古人对于饮食卫生的讲究,恐怕并不比现代人少。青铜器“匜”和“盘”就是古人用来洗手的工具:仆人将匜中的水倒出,进餐者接水洗手,下方放置盘接洗过手的水。洗手工具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由于当时人主要用手抓饭,所以非常注意手的卫生,饭前洗手不但是一种习惯,更是礼仪规定。
古代政府有针对食品安全的规定吗?
早在周代就有果实未熟,不得买卖的规定。唐代问题食品致死,责任人判处绞刑。根据《唐律疏议》,某种食物变质,已经让人受害,食品的所有者必须立刻销毁食品,否则要被杖打90下;不销毁有害食品,送人或继续出售,致人生病,食品所有者要被判处徒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别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本应被销毁但未被销毁的有害食品而造成死亡,食品所有者也要按过失杀人来处罚。南宋时临安有各种食品市场和行会: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鱼行、南猪行、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鲞团。一些投机分子仍常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管理,宋代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
古人用什么刷牙?
我国出土过战国时代的牙签,可见2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古人们就开始关注口腔健康。牙刷名称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诗中说:“南洲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1954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自洽区赤峰发掘辽驸马卫国王墓时,从随葬品中发现一枝一指多长的植毛牙刷把(骨制),头部有两排共8个植毛孔。说明唐代医学家王焘著的《外台秘要》里说用柳枝进行揩齿的记载还不算最早的牙刷。
古代官员也公款消费吗?
公款古代叫“公帑(gōng tǎng)”帑tǎng古时指(政)府库的钱财。《新唐书•裴胄传》里有这样一句:“是时,方镇争剥下希恩,制重锦异绫,名贡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欢。”意思是:方镇争相掠夺下级以求博取恩宠,制作精美奇特的丝织品,名其为贡奉(献上),有宫中派出的使者(前来),就拿出国库银两来博取他们的欢心。可见唐朝已有公款消费,历史悠久的官场文化……
参考书目:
《昨日盛宴》《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玉蒲团》《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草拾遗》《二十四史》《史记》《吕氏春秋》《外台秘要》《清异录》《楚辞》《食经》《扬州画舫录》《齐民要术》《膳夫录》《本心斋蔬食谱》《山家清供》《晒书堂笔录》《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武林旧事》《帝京景物略》《如梦录》《扬州画舫录》《桐桥倚棹录》《重庆堂随笔》《随息居饮食谱》《周礼》《仪礼》《礼记》《万历野获编》《唐律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