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溯源 位于鹿城区广场路的谯楼,印证了温州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一座承载2000余年历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子孙八世王东瓯,建都。据《越绝书》佚文:“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
古谯楼坐落于福建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中段。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
袁州谯楼,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我市中心城区鼓楼路步行街。袁州谯楼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 944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属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南宋嘉定
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原为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
概况在端州区城中路第一人民医院西地。这里是肇庆府衙旧址入口处,始建于1118年。古端州曾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赵佶继位后,亲笔赐书此地为“肇庆府”,当地守臣在府衙前筑高台盖此楼宇,用以供奉此御书,故
据专家考证,袁州谯楼(又称宜春鼓楼)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是一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前些年,宜春市政府已对
莆田谯楼,坐落在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3年),兴化军治迁莆田时创建。古谯楼为当时子城的城门和城楼。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被毁于火灾。同年重建,置更鼓和刻漏
坐落在莆田市区中心文献路。北宋太平兴国(公元983年),兴化军治迁莆田时创建。古谯楼为当时子城的城门和城楼。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被毁于火灾。同年重建,置更鼓和刻漏于楼上,因此称为鼓楼。
qiáo lóu 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谯楼鼓角晚连营。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
在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