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云笈七签)(北宋 张君房 辑)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PDF]
中文名: 云笈七签
原名: 云笈七签
别名: 云笈七签
作者: 北宋 张君房 辑
译者: 蒋力生等校注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书号: ISBN7-5080-0960-6/B·179
发行时间: 1996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前言
《云笈七签》是宋真宗时张君房编辑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道教称书箱为“云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故是书题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
张君房,宇尹方(一作尹才、允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宋史》无传,其生卒事迹不可详考。据宋人笔记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的记载,大抵知道张君房生活在北宋初至仁宗年间,于真宗景德(1004-1007)年中进士及第,曾任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大中祥符(1008-1016)五年,“以鞠狱无状”,“自御史台谪官宁海”。其平生喜著述,76岁犹能著诗赋杂文。所著除《云笈七签》外,尚有《乘异记》、《丽情集》、《潮说》、《脞说》及《庆历集》等多种。张君房在道教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谪宁海后,奉命主持修校道书,同王钦若、戚纶、陈尧佐等十余人在旧《道藏经》的基础上,征集天下道书,编成了4565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二是在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复撮其精要,属类于文,总为万条,而成《云笈七签》一书。《大宋天宫宝藏》久已亡佚,而《云笈七签》则为硕果仅存了。
《云笈七签》按张君房自序,原为120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衡本《郡斋读书志》及袁本《郡斋读书后志》等皆著录为120卷,《遂初堂书目》无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则作124卷。《云笈七签》现存版本大致可分为四个体系:一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所刻《玄都宝藏》本,今存北京图书馆,是现存最早的版本;二为明《正统道藏》本,载于太玄部,起于“学”字号,止于“棠”字号,共122卷;三为明清真馆本,亦为122卷;四为清末《重刑道藏辑要》本,不分类亦不分卷,多有删削,是节略本。清真馆本又有《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两个传本。《四库全书》底本题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明中书舍人张萱所刊,《四部丛刊》本题为明清真居士张萱补,两本来源虽同,且都为122卷,但细较之,亦多有出入,可能是四库本已经四库馆臣校订的缘故.现在通行本以《正统道藏》本最佳,不唯缮刻清晰精美.且内容亦比《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本多出约万余字。但《正统道藏》本亦有许多缺陷,如内容重复(卷89与卷92内容相同)、部类间隔(卷66--69为“金丹”,中隔卷70"内丹诀法”,卷71又见“金丹”),篇卷不一(卷113分上、下两篇)等。这些都说明《正统道藏》本亦远非宋本原样。
尽管如此,《云笈七签》不管是在道教界,还是在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以内容丰富、文献珍贵、类例严谨等特点,表现出巨大的学术、文献和方法论价值。从学术价值来看,由于《云笈七签》是一部概论性的道教著作,对道教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教理教义、本始源流、经法传授等,都有提纲挚领的解释阐述,因而可以帮助我们比较迅速地获得对道教的整体印象。同时,还由于《云笈七签》收录了汉魏六朝至北宋初的大量道书,尤其是该书以上清派为正统,收载上清派道书特多,而且叙述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派修真方法尤为详细,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宏观地认识、把握前期道教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史实,而且也有益于我们微观地认识道教内部各流派(特别是上清派)的发展脉络,甚至还有助于了解北宋以后道教演变、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以上两点是从道教学的角度来说的,其实,《云笈七签》除了道教本身的东西以外,还涉及大量的教外内容,如有关宇宙构成、天地化生、人类由来,乃至天文地理、药物化学、民俗风情等,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材料。还有,书中所载各种修炼成仙的理论方术,如禀生受命、存思内视、行气导引、推拿按摩、服气胎息、辟谷服食、房中合气、斋戒沐浴、内丹外丹,乃至庚申尸解、符篆禁咒,及诸真语论、仙籍旨诀、七部名数等,虽然其出发点是宗教的,其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但其中所蕴涵的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意识和企图自主生命的追求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并且可钦可敬。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研究道教医药学,研究古代气功养生术,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总之,正如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所评价的那样:“此书不仅仅是一部道书,由于其内容相当丰富,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如哲学、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民俗、气功、以及人体科学的人来说,都会是一部很有用的书。”〔见齐鲁书社影印本《云笈七签》前言)
从文献价值来看,由于《云笈七签》是在《大宋天宫宝藏》的基础上撷英取精,撮要编联而成,而巨“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这在《大宋天宫宝藏》久佚的今天,幸赖此书得以考见其概貌。不唯如比,而且由于《云笈七签》收录引用北宋以前道书及其他古籍甚多(据笔者考证,可以落实的至少有500种以上),其中有的今已散佚或失传,仅凭此书得以完整流传或存其吉光片羽的,当不在少数。完整的,如《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茅三君传》、《清灵真人裴君传》、《真系》、《洞仙传》、《灵宝略记》、《上清源流经目注序》《灵宝经目序》等,片断的就更多,仅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就从《云笈七签》中校得佚文6条。这些都是研究道教的宝贵资料。就是那些没有散佚的尚存之书,由于《云笈七签》大体上保存了宋本旧貌,也可以用它来作为校雠订正之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段话,通行本作:“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中有舛误,殊不可解。清·胡澎《内经素问校义》以为句中“守字义不相属,当为宇”,且断定“宇与守形相似,因误而为守”。胡澎之说一申,影随声附者甚众,皆谓可据此校改。其实,守字并不误。《云笈七签》卷三十五录《至言总·养生篇》引作“是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乐恬淡,无(毋)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全句豁然贯通,了无障碍。张君房自序称“以裨文馆校雠之职,”于此可见一斑.
《云笈七签》的方法论价值,则主要是通过它的科学编排来体现的就内容而言,该书确系“掇云笈七部之英”而成,但就休例而言,却不是沿用刘宋陆修静、孟法师以来形成的三洞四辅七部分类法,而是另辟蹊径,创立了更科学、更准确、更细致的部类编排法,张君房似乎看到了三洞四辅分类法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或者发现了这种分类法的笼统芜杂、混淆紊乱的缺陷,因而注意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他把道经的丰富内容大致划分为三大块,形成以“道德”为起始,以“灵验”为终结,以“法术”为主干的整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教内容的体系性、完整性。这种分类方法,显然继承了北周《无上秘要》的格式征,但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分类也更为细密合理。尤其它按内容重新分类编次,将全书分为三十多个大部,部中再分列若干小类,而且在每卷卷首均标立部名,指明该卷所讲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尽管《云笈七签》存在某些部类界线不清,部与部之间的内容区别不大等缺点,但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法相比,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相对而言《云笈七签》的分类法较为全面、系统、简明、准确、且方便易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特点,《云笈七签》素享“小道藏”、“道教小百科”的美誉,备受道教界、学术界的推崇、喜爱。但由于本书历经千载,几经翻刻,时至今日,鲁鱼亥豕,舛讹势所难免,兼以本书的类书性质,采录百家,征引广博,举凡儒、道、释,文、史、哲,三教九流,无所不择,而且往往语涉专门,辞跨异类,或文词古奥,晦涩难懂,或典故罕见,殊难索解,凡此均影响了读者的学习和使用。有鉴于此,中国道教协会与华夏出版社决定将此书用现代方法校注出版,对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方便学术研究,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参加本书校注的共有六位同志,具体分工为孙刚〔卷1-卷28).蒋力生、刘春援〔卷29一卷41,卷84-卷95),箫德发(卷42-卷50,卷56-卷62),熊德梁(卷51-卷55,卷63-卷83),饶星(卷96-卷122),全书最后由蒋力生统稿、整编目录并编写出“《云笈七签》引书(篇)略目”及“校注引用参考主要书目”。
值此书即将出版之际,谨向支待本书出版的中国道教协会李文成先生、张继禹先生,向华夏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王炳旸先生,向参加校注的诸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这学术凌替、商海汹汹的今天,大家能在一起团结一致、悉心尽力,甘耐青灯黄卷冷板凳的寂寞,不怕南昌酷暑高温热火炉的煎熬,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慨于其中,终于勉成其事,也算是一种小小的纪念吧!
蒋力生
一九九五年十月
于南昌青山湖畔道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