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 Temirkanov 尤里·捷米尔卡诺夫 &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 -《马勒:第五交响曲》(Mahler: Symphony No. 5)[SACD][WV]
专辑英文名: Mahler: Symphony No. 5
专辑中文名: 马勒:第五交响曲
艺术家: Yuri Temirkanov 尤里·捷米尔卡诺夫
St Petersbur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WV
版本: [SACD]
发行时间: 2003年
地区: 美国
简介:

唱片信息:Waterlily Acoustics / WLA-WS-76-SACD
专辑介绍: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作于1901—1902年,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乔尔采尼希演奏会上由马勒指挥首演。共5个乐章:
1.葬礼进行曲,升C小调,含有两个中段。指示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以小号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悲哀的主题,然后出现送葬的行列。加快速度后,指示为“热情而粗犷地”,进入降B小调的第一中段,在沉重的音响背景上,小号与小提琴作对位进行。长号奏出鼓号调,在第一段基础上发展得比第一段更激烈。而热情消退,又变成葬礼节奏后,到达A小调第二中段。在进入第二中段之前,独奏中提琴奏马勒自己的《亡儿之歇》中的《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的旋律。第二中段只是以弦乐进一步渲泄悲哀,悲哀至极,便出现小号的送葬节奏,然后再趋于平静。著名音乐评论家劳伦斯·吉尔曼对这个乐章的解读是:“就像是令人心碎的失去理智的忧愁,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尖厉的音响表现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半音进行的哀泣互为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伦比者。”
2.A小调,“如暴风雨的激烈,并更加激烈”,奏鸣曲式。在低声部激烈的序奏后,小提琴表现有力而不稳定的第一主题,它的发展加入前乐章的中段动机。第二乐章减慢速度,随着第一乐章的送葬节奏,大提琴给予F小调处理。速度回到原速后,开始发展部。按序奏动机、第一乐章中段旋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顺序发展。第一主题变形后成为再现部,第二主题虽给予暗示,但不完全再现。最后边将第一主题作九度音程大跳.边轻轻地结束。
3.谐谑曲,D大调,指示为“强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木管奏维也纳舞曲的快乐的主题,展开别致的发展后,到达降B大调第一中段,小提琴奏乡村气息的旋律,大提琴给予纠缠。
接着第一段以自由形态再现。第二中段减慢速度,由圆号作引导,各乐器层层发展。第一段三现后,铜管奏第一中段旋律,木管奏第二中段旋律,第二乐章第一主题加入,发展成高潮结束。
4.稍慢的慢板,三段体,只用竖琴与弦乐。以竖琴伴奏,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主题,变成厚重的对位后进入中段,第一小提琴奏躁动不安的旋律。第三段回到F大调,是对第一段的简化。
5.回旋曲,D大调。圆号与小提琴奏暗示性的有延长记号的单音,转为快板后,管乐奏主题的断奏。接着变成游戏似的快板,圆号奏主题,其它乐器以赋格发展。大提琴奏巴赫风格的第一副主题,也作赋格发展,这一赋格乐段加入了小提琴所奏的优美新旋律。然后主要主题以小提琴开始,以赋格形态再现,接着再现第一副主题,加入了前面优美的动机,表现对位技巧、二重、三重赋格,进人结尾,铜管制造出强烈的对位高潮而结束。
指挥介绍:
1938年12月尤里·捷米尔卡诺夫生于俄罗斯斯纳尔奇克,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66年在第二届全国指挥大赛中获一等奖,第二年任列宁格勒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1977年离任后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基洛夫歌剧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1980年任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赢得很高声望,1992年任该团首席指挥,还指挥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德累斯顿、阿姆斯特丹、波士顿、洛杉矶爱乐、纽约爱乐、费城等乐队。1988年穆拉文斯基去世后,他任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90年纪念柴可夫斯基诞辰150周年的著名音乐会即由他指挥,RCA出了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