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 徐乾学 编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同治重修本缩印[DJVU]
中文名: 通志堂经解
作者: 纳兰性德 徐乾学 编纂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DJVU
版本: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同治重修本缩印
出版社: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书号: 9787806942222
发行时间: 1996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繁体中文
简介:

《通志堂经解》138种,一千七百九十卷,为清代初期藏书家以软体字刻书最著者。该刻本点画精雅,用方尽欧体,字体优美耐看,刻印之精,为一代之冠。封面镌“宋元善本,新刊经解,通志堂藏版。”该书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版心鱼尾下有书名、卷次和页数。版心刻“通志堂”3字。每半页11行,行19、20字不等。 《通志堂经解》为清初软体字写刻本的的代表作。清代初期私家刻书流行以软体字手书上版的“写刻本”。一般通称清初写刻本的字体为软体字。在康熙朝软体字最为流行,武英殿和扬州诗局所刻的书,由于康熙皇帝的爱好与提倡,其字体多是圆润隽秀,加之洁白如玉的开化纸和晶莹乌黑的印墨,使人开卷赏心悦目。实际上软体字最先在官刻中兴起,家刻书沿用软体字。私家刻书往往雇佣工写楷书的人,手写锓版,所书字体优美端秀,所用纸墨莹洁光润,颇有宋椠遗韵,这种字体,非欧非颜,非柳非赵,当时称为“馆阁体”。一部名刻与写工精良是密不可分的,清代家刻很多都请名手写底样,对写刻本的用字也很讲究,一般用在明末就开始使用的以洁白细腻见称的开化纸,也通称为桃花纸。还有较开化纸厚一点的开化榜纸。清初写刻本,既有名写手写样,又用洁白细腻的开化纸,加之找良工刊刻,使清初写刻本锦上添花,在整个清代都极负盛誉。 总的来看,《通志堂经解》为难得的巨帙,广搜博采,实集经学之大成。从内容上看,自来刻丛书的,皆杂取经史子集书汇为一编,只有清初《通志堂经解》专取经学之书汇刻之,其书共144种,一千七百九十二卷。自《子夏易传》外,唐人之书仅二三种,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成伯玙《毛诗指说》。其余皆宋元诸儒所撰述,而明人所著间存一二。宋元明经学略备于此。以《四库全书总目》考之,著录者十之七八,盖唐人之书固为古籍,而宋元明诸家之说亦足备参考,非汇而刻之,则读书者一一访求为甚劳,凡丛书之有益于学者以此也。”(白瑞麟《通志堂经解序》)说明《通志堂经解》对保存宋元明经书有很大的贡献。 清朝初年,经学书籍和书目的刊刻可谓非常繁盛,但当时《永乐大典》尚藏于秘府,不曾开放,好多经学大家都不曾寓目。《通志堂经解》大多为宋元时期程朱理学的说经之作,以迎合清初尊朱黜王的学术潮流,门户之见过深,非程朱一派,则削而不录。带有明显的为现实服务的特征。此书搜罗宏富,多数罕传秘籍,因其巨力才得以行世。


初刻于康熙19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根据同治重修本缩小影印,每页三栏,共16册。
广陵书社影印时选本不好,同治本有很多问题,不如康熙本。分隔成三栏,颇不便于阅读,所幸电子版清晰度尚好。电子档来源于国学数典论坛,深表谢忱。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A7%A3%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