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nstein -《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交响曲 / 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Cello Concerto No.1)NYPO[APE]

王朝简介·作者佚名  2009-06-3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专辑英文名: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5/Cello Concerto No.1

专辑中文名: 肖斯塔科维奇 D小调第五交响曲 / 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艺术家: Bernstein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NYPO

发行时间: 1990年10月25日

地区: 美国

简介:

作曲: Dmitry Shostakovich

指挥: Leonard Bernstein & Eugene Ormandy

演出: Yo-Yo Ma

CD编号:Sony 44903

专辑介绍:

“你愿意叫我什么就叫我什么,尽管你可以使我烦恼,但你永远利用不了我!”

作于1937年的名作,他被传播得最广的《第五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哈姆雷特”。

1925年19岁作为列宁格勒作曲系毕业生作成《第一交响曲》之后到1936年30岁作成《第四交响曲》,这阶段的作品都年轻而充满喧嚣与骚动。而从《第五交响曲》开始,他好像一下子就从锋芒毕露的“愤青”变成了一个能承受深重苦难的成年人。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肖斯塔科维奇31岁,《第四交响曲》与《第五交响曲》中间仅隔一年,而1937年是前苏联大清洗最残酷的一年。

《第五交响曲》中,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中令人心酸的抒情主导了最后一个乐章中震天动地钟鼓齐鸣的宣泄,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最令人感动的都是哀痛。

他的交响曲与一般交响曲不一样的是往往把本来是第三乐章的谐谑快板移到第二乐章,抒情的第二乐章挪到第三乐章。这是因为他总是用无尽的哀痛沉缓地开头,就像展示俄罗斯沉默、广阔而承积了深重苦难的土地,这种博大的哀痛给他美丽情感引发的美丽而绵长的旋律线提供了极深厚的背景,使美丽在苦难中变成萦绕你不去的悲凉。浸泡在无法排遣悲伤中的伟大情感,产生了超越一切的肖斯塔科维奇与我们的情感拥抱。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魅力在紧张的节奏与哀痛的抒情之间那种精神的狂放宣泄与刻骨的心灵颤抖。节奏揪心而充满张力,常令你听得喘不过气来。哀痛与抒情连绵不绝,又其实不在宁静之中,所以即使弱如游丝,也常能凸显一种坚硬和冷峻。他的音乐其实是我们疲惫心灵的抚慰剂——在悲壮中的刚毅,在刚毅中的尊严感,这尊严坚韧到任一切力量都拉不断。

音乐评论家们说,肖的大多数交响曲,全是墓碑。

(评论摘自新浪读书 朱伟《亲爱的肖》,略经整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BERNSTEIN指挥《第五交响曲》的镜头————那是我见过的最动人的指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