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 Georg Solti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胡桃夹子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Romeo & Juliet & Nucracker Suite)[FLAC]

王朝简介·作者佚名  2010-08-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说明  因可能的版权问题本站不提供该资源的存贮、播放、下载或推送,本文仅为内容简介。

专辑英文名: Tchaikovsky 1812 Overture, Romeo & Juliet & Nucracker Suite

专辑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胡桃夹子

艺术家: Sir Georg Solti

古典类型: 交响曲

资源格式: FLAC

发行时间: 1990年10月25日

地区: 韩国

简介:

作曲:Tchaikovsky

指挥:Sir Georg Solti

管弦乐队: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

厂牌:DECCA/LONDON

CD编号:D-125179

录音时间:01/1986

录音地点:Orchestra Hall, Chicago

专辑介绍:

(Georg Solti,1922--1997)

如果有人愿意将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瓦尔特等上个世纪末出生的老一辈指挥大师之后的伟大指挥家一一列出的话,那么肯定会得到这样一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名单,卡拉扬、索尔蒂、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库贝利克……等等。这些有着突出魔力的人物,实际上才应该被称为是20世纪指挥艺术中的中坚人物,因为在他们之前的前辈大师们都是处在世纪交替中的人物,他们的艺术贡献带有着很大的开拓性因素,而在他们之后的下一代指挥家们,在时间因素上又都属于与下个世纪相衔接的人物了,因此,准确的说,20世纪的指挥艺术是属于这样一批中坚人物的。然而在这样一批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恐伯就要数卡拉扬、索尔蒂和伯思斯坦了。但在他们三人之间,索尔蒂是一个很有特殊性的人物。卡拉扬的艺术生涯虽然具有广泛的世界性,但他始终是在欧洲的艺术领地中开展活动的,并且从来没有担任过美国乐团的常任指挥。而伯思斯坦虽然在美国有着十分辉煌的业绩,但他本身就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指挥家,况且伯恩斯坦在欧洲国家的乐团和歌剧院中,也只担任过客席指挥的职务。这里唯有索尔蒂是一位出生在欧洲,并且在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交响乐团及歌剧院中都担任过常任指挥的人物。此外,卡拉扬与伯思斯坦都先后在自己还在岗位上时就逝世了,唯有索尔蒂在功成名就时就“告老还乡”式地体面退休了,这一切的一切恐怕也都是索尔蒂一生总交好运的原故吧。

............

索尔蒂是一位谦虚和蔼的人,面对着自己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他总是十分客观地冷静对待着,当人们赞叹他给芝加哥交响乐团带来的辉煌音响和高巧的艺术技能时,他也总是强调乐队集体的作用而很少提及自己。然而,他所做出的伟大业绩是谁也抹杀不掉的,这种伟大的业绩,必将作为时代的杰出典范而永载在世界指挥艺术史册中。

1997年9月5号,索尔蒂与世长辞,他的去世是20世纪最后一位音乐巨人的陨落,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古典音乐辉煌的结束。

转载自:古典音乐之家

原文网页:http://www.gdyyzj.com/mjhc/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80

Hungarian-born maestro Georg Solti conducted 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or 20 year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elevating it to a world class ensemble known especially for its recordings. Solti can be seen performing in several documentaries and concert films. He died in his sleep on September 5, 1997, while vacationing in Southern France.

~ Sandra Brennan, All Movie Guide

引用

A nice detailed recording, with a good realistic sound-stage, the recording has nicely captured all the instruments which seem to have nice definition and realistic perspective.

On top of this we have a well played set of Tchaikovsky pieces, with a notable well disciplined conductor who penetrates quite nicely to the emotional core of these pieces and reveals stunning detail.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