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萨特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Jean-Paul Sartre)([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 Perry Amderon & Ronald Fraser & Quintin Hoare)扫描版[PDF]
中文名: 与萨特对话
原名: Conversations With Jean-Paul Sartre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Perry Amderon
Ronald Fraser
Quintin Hoare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Seagull Books
书号: 9781905422012
发行时间: 2006年
地区: 英国
语言: 英文
简介:

◎作者Simone de Beauvoir/Perry Amderon/Ronald Fraser/Quintin Hoare
◎出版时间2006
◎国家英国
◎类别人文社科
◎版本扫描版
◎语言英文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3.1MB
◎书号 ISBN 9781905422012
◎按语:
想看看波伏娃是如何看萨特的吗?
◎内容介绍:
Jean-Paul Sartre wa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greatest and most popular philosophers of the 20th Century. Also a prominent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biographer, Sartre was, above all, the embodiment of the engag intellectual, active in a variety of political causes, as well as an individual who attempted to live his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hilosophy he professed. It was this that gave his lifelong preoccupation with freedom, choice and what he came to refer to as social conditioning, its cutting edge. Sartre's life was in many ways an illustration of his brand of existentialism in action.
These three interviews, including one with Simone de Beauvoir, take Sartre on a wide-ranging tour of his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freedom of choice," his uneasy relationship with Freudian concepts, his debates with Marx, and his acute observations on drama,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talinism, women's rights, the May "Events" and of course, the Vietnam War. Their breadth remains a testimony to one man's attempt to make philosophical sense of the tumultuous world around him.
Three interviews with the eminent twentieth-century philosopher offer a wide-ranging tour of his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beliefs, in a volume that shares his perspectives about his debates with Marx,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U.S. war in Vietnam, and more.
◎作者介绍: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 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这才是伴侣的最高境界,不被一纸婚约所束缚,但是又比婚约来得更为真实。
(以下可作为扩展阅读)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身及婚姻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与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意。
少年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二十四岁,西蒙二十一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ver-bol),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在乡间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萨特。
与萨特
可是她的父母却无意邀请她的朋友共进午餐。靠着热心肠的表妹送食物,可怜的萨特在田野里孤独的捱过了几个夜晚。终于,爱驱使着西蒙,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带着食物前往野地里与萨特相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真正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做爱。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没有人说话,父亲不理睬我,母亲在房中哭泣,表妹认为我们的事件极为罗曼蒂克。我宽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现在我真的要为自己负责,我可以随心所欲,他们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萨特再也无法离开她的一生了。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
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
1945年,萨特与西蒙及几个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月刊。
死后同葬巴黎
这对情侣始终没想过要孩子,部分原因是受到他们那特殊婚约的限制。另外一个原因就是,1965年,萨特收养了25岁的阿尔及利亚情妇阿莱特·埃尔克汉姆作为他的孩子。
萨特和西蒙娜是一对自由的伴侣,他们才华出众,生活超凡脱俗,让一些人嫉妒、一些人疑惑、一些人憎恶。然而,不管他们的同时代人如何评价他们,他俩彼此间的爱慕与信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980年,萨特死后,西蒙娜作《永别的仪式》,并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巧合的是,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西蒙娜去世,并与萨特合葬于巴黎。
◎内容截图:

放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