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
心脏支架手术的过程和效果谁能讲讲,谢谢.
冠心病的全称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包括五种情况,分别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原发性心脏骤停,其中最常见也是目前治疗上取得最大进展的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冠心病的治疗目的是要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目前,他汀类降血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的研究报告表明,上述两类药物具有阻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这类药物需要应用多年,才能见到效果,而不能立竿见影。支架治疗与上述药物的有效配合,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心脏支架手术是近20年来开展的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简单地说,心脏支架手术治疗的过程是穿刺血管,导管在血管中行进,到达冠状动脉开口处,用特殊的传送系统将支架输送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放置、撤出导管,结束手术。病人在局部麻醉状况下,接受手术,一般在拔出穿刺血管的鞘管24小时后即可下床,手术过程并不复杂。一般术后3天即可出院。
做了支架,血管通了,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供,病情缓解了,但不能认为冠心病就好了,因为支架内还可能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血管腔再度狭窄。而最新的有药物涂层的支架,可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由原来的20%左右降低到10%以下。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做支架手术?刘凡博士告诉记者,只要病人没有出血性疾病、能够平躺在手术台上,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支架手术。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确诊,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确定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必须强调的是,心脏支架手术虽说并不复杂,但不等于手术没有风险。毕竟,手术的病人是冠心病人,手术部位是心脏上的血管,所以,冠心病心脏支架手术是有风险的手术,支架将阻塞或即将阻塞的血管开放、疏通,并不等于这个血管或者这个部位不会再发生狭窄或阻塞,为了防止血管再度发生病变,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走出支架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支架寿命不能永久。
一些病人为支架的使用寿命而担心,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目前支架使用的是医用金属材料,支架在释放前,是包绕在特殊的球囊上,在释放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大的张力打开球囊,使支架与血管壁紧密结合并镶入血管壁,所以支架在体内是终身的,并且是安全的,即使这个部位再次出现狭窄,还可以在这个部位再次进行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
误区二:支架越多越好。支架手术是通过血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血管发生局部病变的地方,都可以用支架治疗,而不应以支架的数量计算。但是,支架治疗毕竟费用较高,一般来讲,超过3个支架的治疗费用就会大于心脏外科搭桥手术。对于一些病变多、病变复杂的病人,支架手术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分次进行,支架越多,支架再狭窄的几率就会越大。
误区三:支架是惟一的选择。近年来,支架手术发展很快,以往一些不适合或不能够用支架治疗的病变,正成为支架治疗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任何技术都有它自己的优势与缺陷,病人又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综合作出科学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对支架手术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
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做支架不是一劳永逸的,药物治疗一定要跟上,还应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想一个支架撑起生活的全部是不可能的,支架顶多就是一个“管道工”,要想全身畅通,全身的环境都得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患者应坚持服药,注意自我观察。支架手术后,常常需要服用较多种类和数量的药物,如果发生皮肤或者胃肠道出血、疲乏无力等症状,应带上出院总结和所服用药物的资料尽快去医院就诊。支架病人手术后再次发生心绞痛时,首先需要判断与原来的症状是否一致,其次最好能尽快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到医院就诊。支架病人接受其他治疗,需要停用所服用药物时,需要与心脏科医生商议后决定。
其次,要定期检查。包括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等。如果这四项指标不能保持在较好水平,患者在半年左右就会面临复发危险。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的病人,更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定期检查。即使没有原发病,也要每2~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指标高于正常范围,就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第三,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一些病人在经历了支架手术后,决定告别不活动的生活方式,用运动战胜疾病;也有的病人充分了解了心肌梗死的危险,认为是活动导致发病,从此再也不敢运动。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对。冠心病人正确、合理安排活动量是很重要的,活动量的大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逐步进行。同时,自觉戒烟酒,保持低糖低脂饮食,养成遇事不急不躁、劳逸适度的心理行为习惯。
冠心病被称作“人类健康第一杀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的趋势。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等优点的心脏支架手术的开展,使濒临阻塞的生命通道再次流动起生命的血液,给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新生。全世界也因此每年增加170万“支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