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等“翻身”
《三峡好人》这部“金狮奖”最佳影片的真面目近日在内地揭开。媒体对《三峡好人》的夸奖几近一边倒。出品方上影集团决定让《三峡好人》“逆流而上”,正面对撼《黄金甲》,有人说,贾樟柯“翻身”的日子已经到来。 不是人人都喜欢《三峡好人》 如果仔细回想你会发现,从《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大奖的那一刻开始,媒体上充斥的都是溢美之词。跟商业大片遭到的口诛笔伐相比,艺术电影却像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婴儿,没有负面声音,更没有挨骂。难道人人都喜欢《三峡好人》? 我的看法是,一部电影,能看懂的人越多,各方面意见也就越多。相反,如果没几个人能看得懂,或者根本连去看的兴趣都没有,那评论意见自然单一。像《无极》,人人都可以开骂,人人都可以拿陈凯歌开涮。但你会说《三峡好人》哪里哪里不好吗?你怕不怕被说没有品位、对中国电影的希望没有热情?有几个人能大声说“我就是不喜欢,就是难看”? 媒体的话语暴力让本该百家争鸣的电影评论变成了炒作的温床,更变成了小圈子文化的衍生物。当“贾樟柯”成为一个时代标签,成为可以在人群中辨别人身份的一个小号码牌时,对《三峡好人》的集体叫好也成为怪诞的电影现象。小众的艺术试验何时成为了大众媒体标榜姿态的口号? 11月10日,《三峡好人》香港首映,放映过程中,影片高清的拍摄方式让我深恶痛绝,而其中莫名其妙的UFO影像更是让我烦躁不堪。而在首映结束之后巧遇杜琪峰,当他说出“高清拍摄实在是败笔,浪费了三峡的好题材时”,我才松了一口气,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对《三峡好人》有一大堆疑问。 可是,似乎没有另一种声音响起,没有几家媒体会报道这些。 12月14日,《三峡好人》将在内地正式上映,相信除了部分贾樟柯的铁杆粉丝或者把艺术当作姿态的狂热艺青之外,没有几个人愿意掏六七十块钱人民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如果这是这部电影注定比较安静的现实结局的话,那么,请我们在评论它时也保持安静,起码得保持冷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