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只需要好看的电影
《三峡好人》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都选择同一天上映,我敢肯定,在票房收入上,前者会败下阵来,在老谋子这个老江湖面前,小贾还显得嫩了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黄金”在艺术价值上就比“好人”高,京剧没有“超女”火,可它是当之无愧的国粹。“好人”要追求艺术价值,相对地可能就少很多娱乐价值,甚至是反娱乐的。既要做清高的女子,又要浓妆艳抹频抛媚眼,这个问题比较难。贾樟柯就要做一个清高的女子,他的电影要收获的是感动,是精英的、精神的、思想的和艺术的,当然曲高和寡。在娱乐时代,“黄金”受捧,“好人”难做,已在意料之中。 然而,我不同意贾樟柯的对国产大片“没文化”的炮轰,认为西方大片包含“人性、哲学、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云云。所谓终极关怀,是西方从文学到艺术一以贯之的传统,如果说这叫“有文化”,就是一种本来就有的、形而上的西方传统文化。中国缺少形而上的传统文化,多的是对世俗的关注,对权力的崇拜,所以,表现复杂人际关系的宫廷戏、家庭戏就特别吃香,也特别陈腐。有导演也尝试终极关怀,比如陈凯歌的《无极》,就是由一馒头引发的终极思考,可是除了漂亮的外套,终是无可依托、言不及义。如何讲述“当下中国”,提出新的思考,中国电影不应该缺席。中国导演拍不出,拍不好这样的电影,是因为他们不接地气,缺乏把握底层生活的能力。不过,我在《疯狂的石头》看到了这样的努力。 其实,不管是“文以载道”的艺术片,还是“找乐”的娱乐片,还是“黑色喜剧”,抑或是先锋电影,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只需要好看的电影。但观众不知道怎么样算好,他们知道怎么样算不好。导演是艺术家,无论搞“黄金”,还是做“好人”,自可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对哲学等的思考。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恐怕是不能丢弃的,那就是对观众的尊重——贴近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精神,尊重他们的智商,引发他们的力量。除非,拍出来的电影不打算给观众看,那就爱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