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 瞳 ——第三人称看王家卫
听闻《地下铁》是一部很耐看的电影,王家卫镜头里的故事都很经得起推敲,好象用新水淡盐泡出的菜,十分耐人咀嚼。
看过两部王家卫的电影,反反复复,总是中文版的《花样年华》,德文版的《重庆森林》,从来不曾混淆过。鸡同鸭讲的两种语言却第一次在表意上得到了首度的和谐,借王家卫的视点。前者看一种隐忍,一个年代里男女的无奈;后者听一种喧嚣,一个世纪里红尘中的男欢女爱。
视觉和听觉在电影里的辩证和统一,熟悉了一个名字:王家卫。
舆论影评给王家卫的电影灌上后现代主义的头衔,我却要说,王家卫是个代词,用第三人称透过他独特的对画面和台词的理解讲述这个现实社会里的颠沛流离,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讲一些有大众心目中有共鸣的故事。
传媒里的王家卫,很低调,总是带着墨镜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仿佛在现世里打着禅机,不道破,不点明的,端看一个观众怎样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悟他电影和话语里的意念。
王家卫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
仿佛在看一场镜花水月,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到,一搅水,画面又隐隐约约地散了,淡淡地还有种伤感,留下思考。仿佛看他的电影,好像每一次都看懂了,却又在下一遍的时候读出新的味道,不自觉地会反复看他的影片,不知不觉中上瘾。于是看王家卫的电影好像品味烟的心事,浓浓的烟草的香味中藏着一种忧伤,在烟雾弥漫里也躲避不了真实里生活的这些和那些。原来生活里不过就是这样一种看淡,看开,不管是强颜欢笑,还是悲伤无奈,只是一个过程。
王家卫的电影从来不刻意地在故事的悬念上营造什么,所有感人的元素都在对白,音乐和场景自然流露,再加上观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一些都生动了起来,仿佛每个角色就是那样安静地在看者的身边,隔着玻璃,我们只是看他们怎样释放自己的内心,无拘无束。好象一只手,拨动琴弦,每个人的心里就因为或是相似或相反的故事有了回环起伏。
谈到为人,王家卫很像他的电影:实在。不是说电影里,所有的演员就一定要说话,人的心情,快乐的也好,悲伤的也好,省略的语言被眼神,被歌声,被奔走通通代替,似乎是缺少了一些电影里应有的元素,却恰恰相反的很实在地刻画了人物。王家卫的实在表现在他对怀旧的认真里。看他的戏里,最多的是旧上海的场景,那些60年代的低缓的格调,仿佛《花样年华》里,那旧旧的楼梯间里的迂回,是一种刻意,配着那低回的划着曲线的音乐端端就是谁也偷不走的旧上海的韵味。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花足了精力去最到极致,所以王家卫的剧本值得人去推敲,哪怕狠狠去读,也找不出破绽。
感觉看王家卫的电影,是通过他的眼睛去看一个世界,仿佛摄像,透过聚焦里看到的些在忙碌的现实生活里忽略的东西——人性,真实的,不是披着羊皮的狼,反而是些人性里被遗忘的最率真的东西。好像衬着黑布做背景看物件,都很清晰。被抛弃的男人不去计较女人的不是,丈夫与别的有夫之妇狼狈为奸的女人却不允许自己红杏出墙,简简单单的道义和责任,透过王家卫的视觉展现在男人昏暗灯光下的脸,女人回旋在巷弄里的身影,清清楚楚。
王家卫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一些画面,剪裁再拼凑在一起,加上光影,便有了一个鲜活的个性。空前绝后。
我一直设想,如果我有机会采访王家卫,一定要在一间有爵士乐的酒吧,酒很衬他的健谈,有着高低回环,省了烟,在他的言辞的流畅间,是没有时间抽的。
倾听王家卫的语言
单看一些王家卫的对白,是一些简练的,却生动中又值得推敲的文字。
“跑步是私人的事情”,因为失恋,男人的眼泪不能随意地流露人前,而心里囤积着水份,总要找一个方式发泄。罐头上的日期不是要刻意过期的,谁能保证人的这一刻的心思下一刻就不会过期,罐头的铜墙铁壁里包裹着人的心,就有了万千的欲望。用到林青霞扮演的角色身上,就关乎生死,用到金城武的台词里,就涉及到爱情。世事没有个绝对,就是生命,爱情,早晚也会过期,当不如看得清醒,及时活在当下。出了局,前面还有一条路可以走。
一个男人用国、粤、日和英文问一个女人喜不喜欢吃菠萝,费尽心机不过是为了泡马子,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有些市井,偏偏讲的还是现世里的故事。
“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一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金城武的旁白。王家卫布下的阵营,就是让主人公平平淡淡的说出旁白,而你的心会刹那间有失重的感觉。
王菲看见金诚武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他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了另一个男人。梁朝伟是喜欢说话的另一个男人。
厨师沙拉早晚是会腻的,女人尝过了炸鱼薯条,换换Pizza也就成了自然,而男人依旧一成不变地喝黑咖啡,早晚有些苦是要自己咽的。梁朝伟喜欢说话,对着不同的物件,讲的不过还是男人失恋后的心情,同样是流泪的场面,看不见眼泪。
他对香皂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瘦了很多啊?以前,嘟嘟的,你看现在。整个都扁了,何苦来呢,要对自己有信心嘛。”
他对一条湿润的毛巾说:“我叫你不要哭嘛,哭到什么时候呢?做人坚强点,你看看你,象棵菜一样躺下来,象什么?”
他对衬衣说:“是不是很寂寞啊?才几天嘛,用不着弄成那样子嘛,很冷吗?来,我来给你点温暖。”
倾听这些对白的时候,心就跟着进了角色,越来伤感有了物件的参照,色彩重了很多。
反复地跑步,拼命地说话,男人的内敛和外露,然而女人们呢?
她们在台词中相对是安静的。
王家卫的手法。
女人,在影片中是运动的,林青霞闪亮的墨镜、人群中的奔跑;王菲吵闹的音乐、偷偷摸摸在梁朝伟家里充当仙女,没有过多的独白,只看见女人在世界上宣泄的情感,在那些流汗,微笑的瞬间。
男人和女人做了本位的互调,有了反差,故事就讲得深刻了。
王家卫的故事里话都让男人说完了,当女人在沉默寡言的时候,其实才发现,男人原来对爱情其实是非常在意的。就好像《重庆森林》中他们透过言语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难分难舍。
如果站在群山面前还能听见细水长流,正好合了王家卫电影里语言的风格。
冷眼看王家卫的画面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画作,有工笔的细腻,水粉的渲染,还有油画的立体和色彩凝重,很耐看,好像站在卢浮宫里,需要买了年票,一帧一帧细细地去品。
华灯初上的时候,音乐轻起,仿佛天籁的回响,找不到源头,偏偏思想还追了过去,随着韵律在青石板的楼道里回环。台阶上有了响动,贴身旗袍剪裁的女人的身影缓缓而下,西装格履的男人的装扮缓缓而上,一抬头,一颦笑,一错肩,各行其道。
旅馆里的那间房,必须要穿过长长的走廊,有红色的窗帘在飘动,男人的脚步响动,安静;女人的脚步响动,安静,只听见门缝合上的声音。不大的一间屋,最惹眼的是那面三折的镜子,在光影中,我们看不到男女主角真实的表情,却看见镜中一对男女的若即若离,不是爱情的也不是友情的暧昧,亲密中有距离,平静中有喜悦,喜悦中还有忧伤。因为背负红杏出墙罪名的不是他们,反而却害怕了世间所谓的人言可畏,有爱,却不能说。
灯光昏暗的那条巷弄,两个人缓慢走动的背影,出租车里偎依的温暖早已抛在了脑后,那层楼,两个不同的家立在不远。他缓缓地向她的身前靠近,她紧紧抵着墙往后缩,出轨的不是他们,所以有爱也不能轻易出口。于是他静静地离开,她静静地站立,在雨中,不哭也是流泪。
王家卫影片里的支离破碎。画面在台词无法表达情感的时候,成就了最好的语言,怎么看,都能看到一对男女的欲爱不能的隐忍。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他这样问道,掩了门离去。而她象是为了道别,一个人坐在空旷的熟悉的房间。如果时间能够倒叙, 你会不会跟我走? 她的耳边应该是荡漾着这样的回声。年华原来是花样的。可以改变么,如果他们不是那么的隐忍。可以的吧,如果他们还有激情。如果一切可以从来,如果多一张船票,她一定会跟他走的,且是一生。一生能有多长?只有走过的人才会知道。而他轻易地让岁月随风,让记忆在隐埋中尘封,以为不去看,一切就会过去,可是记忆已在他的血液中疯长。而她在多年后的夜晚依旧将他想起。他们从来不曾迷失过。”其实去爱是很简单的,如果人们可以忘记道德,其实所谓的道德不过是人为设置的定义罢了,在这个世界上,面对感情,有谁能够说得清楚,何为是?何为非?
原本没有什么天长地久的。
王家卫是个第三人称的代词,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见的不过是世界应有的却忽略的本象。
网妖记者:周颖
编辑:木白
网妖专稿,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