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美容化妆品业10大新闻事件

王朝美妆·作者佚名  2011-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纵观2006年,可谓中国美容业的多事之秋。抛开一年的喧嚣与浮躁,《财智》试图理出一个脉络,对2006年的美容市场进行一次热点回顾。

事件一央视曝光

1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干细胞瘦身陷阱》拉开了强势媒体对美容业曝光的序幕;4月,“金丝美容”陷阱,美丽的代价;6月,美容“神”针内幕,劣质袪斑霜抹不去的污点;7月,波丽宝丰胸陷阱;9月,致人上瘾的危险化妆品……

入选理由:美容神话,真实谎言。

《财智》点评:一系列对“美容神话”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美容业的强烈关注。一时间,以上相关词汇在互联网上的点击率迅速攀升,消费者谈"美"色变,美容行业的信誉降到了历史最低谷。这不能不让人担心中国美容业的未来:一个让消费者和媒体充满戒备和怀疑的行业,怎么能为从业者带来持续的利润回报与良好前景?

事件二“黑五类”广告禁播令

7月19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发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知,要求:电视购物节目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标明推销产品的经营、销售企业名称及有关产品审查批准文号。8月1日起,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暂停播出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

入选理由:近年来针对电视购物的“一记重拳”。

《财智》点评:类似“禁播令”的监管通知国家已下达过多次,但每每都是清静了一阵后又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这次似乎也不例外。上述5类电视购物广告并未立刻从电视观众的眼里消失。同时,广告商的应对方案也出来了,许多企业转战网络购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的漏洞。“禁播”事件为美容行业的又增添了寒意,然而,从净化市场、重建消费者信心的角度来说,淘汰不具备实力、不惜违规操作牟取暴利的电视购物企业,给具备规模的诚信企业腾出更多市场空间,这是一个破冰在望的大好消息。

事件三强生收购大宝,传闻还是事实

8月,有关强生将收购大宝的消息在业内传开。至今为止,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强生收购大宝事件尚不明朗。

入选理由:有人说“大宝事件”标志着民族化妆品行业的沦陷。虽然有点耸人听闻的味道,但是细想,在此之前,大宝几乎代表了中国护肤品乃至化妆品市场独立本土品牌的全部阵地,纵观目前的民族化妆品行业,这种说法恐怕也不为过了。

《财智》点评:虽然大宝的SOD蜜有很高的知名度,但该系列已上市十多年,而之后推出的新品乏善可陈。有销量、没利润;有品牌、没成长是大宝不争的事实。商海沉浮不进则退,本土日化必须通过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事件四高档化妆品消费税调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从2006年4月1日起,雪花膏、面油、花露水、头油、发乳、烫发水、染发精、洗面奶、磨砂膏、焗油膏、面膜、按摩膏、洗发水、护发素、浴液、发胶、摩丝及其他护肤护发品的生产企业将不再交纳8%的消费税。而高档化妆品的消费税税率从原来的8%提高到30%。

入选理由:这是我国12年来最大的一次消费税调整,对于美容化妆品行业来说,也算得上是行业年度大事。

《财智》点评:这几年,日化企业一直承担着原材料价格和运输费用上涨的压力,成本上升和市场实际价格的上升不成比例。此次调整,对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短期看,市场的价格没有降低;长远看,这笔税负的减轻很可能会在以后的新品中得到体现。而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也将会出现更多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同时,因为高档护肤护发品调整后被列入化妆品税目,其税率从8%提高到了30%,有涨价的可能。

事件五直销江湖风起云涌

2月22日,商务部正式批复雅芳成为我国第一家直销企业。在浩浩荡荡的申牌大军中,雅芳如愿拔得头筹。接着如新、欧瑞莲、蚁力神等陆续获得牌照,最后期限12月1日商务部将最后三张牌照颁发给安利、玫琳凯和完美,至此直销颁牌大锤落下。

入选理由:2006年,直销牌照的发放、直销立法的进一步加强、非法传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都成了直销业的焦点。

《财智》点评:即使是成功获牌的企业,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有些企业依仗自己有了牌照的优势,开始大肆宣扬,高调炒作,不想却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比如2006年国庆前夕,7月19日获得直销牌照批准的首家内资直销企业——珍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被吊销直销许可证的企业。珍奥作为内资代表,从违规整改到许可证被吊销,既说明政府监管的决心,也透露出中国直销江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如何规范直销市场,有力打击非法传销,将是国家相关部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事件六奥妮情归何处

作为当年唯一能与宝洁、联合利华抗衡的国产日化品牌,“奥妮”品牌的评估价值高达10.6亿元。2006年4月,广州立白以高出标的价十多倍的3100万元拍得“奥妮”23项商标的所有权。本以为可以“笑傲江湖”,却不料奥妮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于7月5日在《广州日报》发布声明称,该公司对“奥妮”系列注册商标拥有20年独占使用权。这就意味着此声明之后,广州立白一旦使用耗巨资买回的“奥妮”商标便构成侵权。12月纳爱斯杀入混战中,称其已于11月18日在广州完成对香港奥妮的收购。

入选理由:中国日化界最大的收购外资案,战局扑朔迷离。

《财智》点评: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商标的价值不言而喻。创立一个知名品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而一旦商标被他人抢注,就意味着该品牌将迅速失去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其直接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的品牌信誉损失无可估量。所以,如果你珍惜品牌,请注意用商标注册保护好它;如果有人动了你的商标,请不要忘记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它。

事件七“QS”认证强制执行

“QS”是质量安全QualitySafety的英文缩写。它是我国最新实施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志。“QS认证制度”是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食品生产向社会做出“质量安全”的承诺。目前也应用到化妆品行业中。国家质检总局规定:11月1日以后在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化妆品产品包装上必须印有质监局认可的“QS”标志。逾期不贴“QS”标志销售的化妆品视为非法产品.

入选理由: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

《财智》点评:国家强制执行化妆品QS认证可以说是为消费者健康消费撑起的一把“保护伞”。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消费者大多只认品牌不认QS,而且许多化妆品企业并未“从命”,甚至连玉兰油、欧莱雅等大品牌的一些产品也未能例外。

事件八SK—Ⅱ等国际大品牌遭遇“成分门”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称,宝洁旗下的SK-II品牌系列化妆品日前在广东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9月15日,SK-II声明,强调其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有充分保障。9月16日,SK-II抛出复杂的“退货程序”和歧视性“霸王条款”,成为SK-Ⅱ事件升级的“导火索”。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出现退货狂潮,宝洁公司上海分公司大门的玻璃被砸,宝洁网站被黑客攻破……9月22日凌晨,SK-II紧急发出声明,决定暂停其在中国的产品销售。还是9月22日,香港有线电视报道称,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个品牌的化妆品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含有铬、钕等违禁物质。10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卫生部宣布SK-II可重新销售。SK-II在广州、上海、北京、昆明等地陆续恢复销售。

入选理由:国际大品牌再次被拷问。

《财智》点评:消费者固然重视产品质量,但是态度有时候更为重要。是宝洁自己让整个事件从产品质量危机演变为诚信危机,消费者也深深陷入了对“国际品牌”的失望中。同时“后知后觉”政府监管神经被深深触痛——正是因为行业标准相对滞后于国际标准才给了企业运作的空间。可喜的是,卫生部正在酝酿新规,相信将对化妆品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件九药妆零售商1亿美元下注中国

首进中国的荷兰最大药品、化妆品零售商GRI集团进入中国后,与贵州一树组成新公司SUPER-PHARM公司,并投资1亿美元用以打造中国本土化的新概念的药妆店。2007年4月初,SUPER-PHARM3家药妆示范店将在贵阳亮相,并同时把药妆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等地。

入选理由:外资企业抢滩中国药妆市场。

《财智》点评:药妆店理念最早来自于美国,目前已成为日本、台湾等专业药店的发展模式。除了提供大量化妆品品类选择外,药妆店实则提供的是一种美容护理的生活方式,其店内还有大量的美容信息、美容追踪等服务;与内地依靠单一产品销售有别。药妆店在中国虽然刚开始,但发展成熟也是早晚的事,不过,要把美容追踪、美容护理等服务做得像模像样还需要一定时间。

事件十换脸,只为更尊严地活着

因炼钢时铁水迸出导致严重毁容的北京的王先生,属于重度烧伤,需要换3/4的脸,包括耳朵,鼻子、嘴唇、下巴和双侧脸颊。2月,首次露出“庐山真面目”的迪诺尔换脸手术的成功让包括王先生在内的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入选理由:“人造美女”郝璐璐们的整形是想要更完美的人生,而另一些人却仅仅是为了能有尊严地活着。

《财智》点评:若干年前,一位医学教授曾预言,21世纪的医学界将有三大领域红火起来,第一是性医学,第二是心理学,第三就是整形外科。整形所产生的影响力早已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