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肥胖率上升和生活静态有关

王朝美妆·作者佚名  2011-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5日,上海市体育局发布《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公报显示,与2000年相比,上海市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肥胖率均有所上升。

公报显示,2005年上海7-22岁学生总体肥胖率为11.5%,比2000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16-18岁学生肥胖率最高,为14.8%。上海城市男、女生的肥胖率分别为15.1%和9.2%,分别高于全国3.71和4.19个百分点;乡村男、女生的肥胖率分别为12%和9.3%,分别高于全国6.93和6.67个百分点。

上海成年人、老年人体重超重、肥胖检出率也较2000年有所上升。其中成年男性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6.8%和8.9%,均比2000年上升2.9个百分点,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6和1.2个百分点。此外,成年人、老年人腰围、腰臀比指数显著增加,表明腰腹脂肪堆积更趋明显。

此外,与2000年相比,上海市民的心肺能力依然较差,身体机能情况不容乐观。此次监测中,男女学生在反映耐力素质的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的成绩均显著下降;机能指标中,7-18岁男生肺活量较2000年有所上升,但女生肺活量下降,大学生肺活量总体也呈下降趋势。成年人、老年人的肺活量虽较2000年有所提高,但心肺耐力水平指标仍不理想,仅50岁以上女性成年人有所提高,30岁以下青年人心肺耐力的实际水平有所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心肺耐力依然是上海市民体质的弱项。

报告指出,市民肥胖率的上升,和生活“静态特征明显”有关。监测显示,有43.8%的上海成年人的每天坐姿活动在3-6小时之间,37%的人超过6小时;41%的成年人每天步行时间不到30分钟;而在成年人各类闲暇活动中,以坐姿活动为特征的“视听娱乐”位居第一,占总时间的70%。

监测显示,上海市民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呈“U”型分布,“谷底”在40岁前后,中年人仍是全民健身的难点人群。在影响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中,“惰性因素”在4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占30%,位居各种影响因素的第二位,仅次于“工作忙、没时间”。报告指出: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特别是中、青年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需要积累、锻炼需要恒心、疾病需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上海市体育局表示,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改善健身环境,为“体育生活化”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健身指导,推进全民健身的科学化进程。

据介绍,此次监测是2000年以来上海市开展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监测在全市19个区(县)展开,监测对象为3岁至69岁的上海市民,各个年龄段的有效样本总量为46590人,总数据220余万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