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被毁了 “祛斑”的错?
“本想把脸上的斑祛掉,没想到花了好几千元,斑没祛掉,脸上还长了许多痘,整张脸都被毁了。我现在连出门的勇气都没有了!”10月16日下午5时许,市民罗女士在郑女士的陪同下来到本报编辑部,向记者讲述了她到宜宾某祛斑美容院进行祛斑治疗的情况。
消费者:“一年来脸上始终没有好”
据罗女士讲:去年11月,经人介绍,我到某祛斑美容院咨询祛斑产品。美容院李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向我介绍道:“祛斑液为纯天然中草药精制而成,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坚持使用,保证十年不反弹。”因为担心有副作用,所以我曾先后三次去进行咨询。李老板告诉我,我脸上的斑用某品牌祛斑液可以祛掉百分之八十五。听了这些话,我有些心动,就问能否签合同。李老板表示,最低消费5800元才能签。李老板认为我脸上的斑不多,所以建议我买一瓶搽一瓶,每瓶7.5ML,价格为350元,大概用10瓶就行了。看到她信誓旦旦的样子,我相信了她的话,并于2005年11月18日到该美容院接受祛斑治疗。
在接受治疗前,美容院服务人员带我到照相馆照相,据说每一个接受该祛斑液治疗的顾客在使用前都要照相。我当时照的相片上明显可以看出只是两颊有少数点状斑点,但治疗近一年后我去照相,不仅满脸潮红、长痘,连两颊血丝都清晰可见。照片拍好后,我开始使用该祛斑液。此前,我曾告诉她们,我的脸容易过敏,且做过激光,但她们仍然没给我做任何皮肤测试。用后第三天,我的皮肤开始出现潮红、发烧等症状,李老板告诉我:“脸红得越快,效果就越好。”但过了一段时间,我的皮肤开始出现糜烂、脱皮、长痘痘的症状,李老板表示,每一位顾客都会出现不同症状,这是正常反应。
几个月后,该祛斑液总公司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到宜宾检查我的皮肤,他们让我暂停使用10天该公司的所有产品。没过多久,李老板又拿了总公司寄来的“退红素”给我使用,但始终不见好转。同时,我单位上的领导劝我歇岗养病,我到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专科进行检查后,被确诊为接触性皮炎。之后,李老板先后帮我支付了600多元医药费,但我脸上的情况始终没有改善。今年9月,李老板打电话告诉我,总公司请我到其所在地抚州接受治疗,但我心里有顾虑所以没同意。后来,我就将情况反映到有关部门,工商部门将此祛斑液及保养液拿去做了检验,铅和汞都没超标。
在采访中,与罗女士一同到报社反映情况的郑女士告诉记者,她也是此祛斑液的消费者,由于皮肤有不良反应,所以涂抹17天祛斑液后,她就停止使用了。当她向李老板索要发票时,李老板表示只有收据没有发票。
经营户:“我们的产品是合格的”
18日下午,记者来到此祛斑美容院。当问及罗女士的情况时,李老板也向记者谈了事情的经过。
李老板说:罗女士的业务是我雇用的服务人员小邓接的。每个顾客在开始使用祛斑液前,我们都会让她涂抹少量祛斑液在耳垂上做测试,罗女士也不例外。在使用祛斑液3、4天后,罗女士的脸上出现了红肿,便打电话找我。因为我们的产品属于特殊化妆品,用后3、4天出现红肿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我告诉她这种反应是正常的。经过交谈,我认为罗女士皮肤有色素沉着,治疗不好,产品只能使其不再扩散,所以我向罗女士进行了解释,并让她把药水退了,但罗女士表示想继续使用。近一年来,罗女士总共买了8瓶祛斑液,因为没有达到签合同的最低消费,所以我们就没有与她签订合同。对于罗女士脸上的痤疮反复发作,我认为,这主要在于她经常用手去抓、挤,因为手上有细菌,所以就容易感染;加之罗女士的脾气比较急躁,心态不够平和,吃东西又不知忌口,这些情况都可能对药效产生不好的影响。而美容院的其他顾客,在使用祛斑液后,听取了服务人员的叮嘱,使用效果都很明显。前几天,区工商局将祛斑液和保养液拿去检验,结果都是合格的。罗女士的情况我已经向总公司作了汇报,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法,愿意让罗女士免费去抚州的总公司治疗,并且还有其他两名顾客一同前往,同时还承担罗女士此行的路费和生活费,但罗女士担心其生命安全,不愿去抚州治疗。
针对郑女士提出的美容院没有发票的问题,李老板解释道,美容院缴的是定额税,税务部门没有要求她买发票。
部门回复:“将会依法处理”
昨(24)日,翠屏区工商局经检大队工作人员再次对罗女士和李老板之间的纠纷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罗女士认为,她用此产品近一年了,皮肤越用越糟糕,所以她已不再相信此产品,也不同意到异地进行李老板所说的专家会诊治疗。同时,罗女士要求李老板退还她在美容院购买产品的货款,以及精神损失费,并要求李老板停止对她的人身攻击。李老板同意继续配合治疗罗女士的脸,但不同意退赔其购买产品货款。
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翠屏区工商局经检大队队长肖丹甫。他告诉记者,由于在化妆品消费中,消费者受到伤害的情况,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宜宾只能检验化妆品铅和汞的含量,所以工商部门正在将该产品送往有关部门进行检验,如果证明产品中有对人体肤质造成伤害的物质,工商部门会依法进行处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进行有治疗性的美容类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先进行医疗方面的专业咨询,还要保留消费凭据,以便发生意外时可以更好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