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调减化妆品业处变有惊
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进口化妆品关税将在4~7年内逐步调减。唇用、眼用化妆品及香粉自2005年起执行10%%的最终约束税率,而其他化妆品在2004年~2007年分别降至19.2%%、16%%、12.8%%、9.7%%,自2008年起执行6.5%%的最终约束税率。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价格肯定会降,但究竟能降多少,更多的人都在观望。
其实对于化妆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大门早已经打开,入世的冲击力也被完全的市场竞争所弱化。根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资料,200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为12%%,达到近850亿元的销售额。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自然引得无数商家志在必得,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虽然2004年的中国化妆品业仍然高速前进,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正告诉中国的化妆品业,至今本土化妆品业具有雄厚实力的知名品牌还不多,虽然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强大的外来企业,但竞争仍在继续并可能愈演愈烈,低端市场的低利润空间及恶化的市场环境将使企业的生存愈加艰难。
今年7月,卫生部对国际知名品牌免除非特殊类化妆品的进口卫生许可批准制,大量的国际化妆品品牌已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就在外资企业虎视眈眈欲大举进军中国时,业内品牌已从与内资同行的交锋一举推到了国际竞争的前沿。2003年至2004年,中国化妆品业风云激荡,欧莱雅接连出手先后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有关人士对此呼吁,上世纪90年代初洗化业的一幕似乎又将在化妆品业再现。
目前,在国内美容业较为知名的品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可以产品销售为主,比如广州肽能、雅兰、植丽素、邦定、超飞斯、创美时、白大夫、蝶恋花、植美村等;第二部分以直营连锁美容院或加盟连锁美容院为主(涵盖产品销售与整店输出模式),主要有西安柔婷、法国诗婷、南京朝晖、圣梦、自然美、百莲凯、香蔓丽儿、上海文峰等。其中西安柔婷在全国的连锁美容院多达千余家左右,而自然美则在全国的直营与加盟连锁店达三千家以上。另外,行业品牌还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与专业性的特色。
有数据显示,目前外资品牌已占中国化妆品总销量的60%左右,而销售额却占到90%,一级市场的主导商场、主要大卖场,几乎成了外资品牌厮杀的阵地。仍能在一、二级市场顶住竞争压力站住脚的一些大品牌,当连锁超级大卖场这类大型商业资本大规模进入时,也将携国际化妆品品牌,这将直接影响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大多数民族化妆品品牌已经从一级市场挤往二、三级市场,几千家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里分抢一杯羹。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提供的今年1~6月份全国化妆品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玉兰油、欧莱雅、美宝莲、欧珀莱等品牌在全国化妆品销售市场上轮流坐庄。而国内品牌相比之下却略显不足。在失去“小护士”和“羽西”两大国产品牌之后,大宝、隆力奇、美加净、郑明明等国产品牌虽然在1~6月的市场销售榜上也能占据前10位,但这些品牌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市场上,产品多是物美价廉,却无力向高端领域冲击。
不容忽视的是,外资品牌已不再满足于高端市场,他们正采取跟随定位匹配的连锁超市、购买优势的化妆品专营店等措施抢占渠道,逐步向二、三级市场逼进。蜷缩于二、三级市场的民族品牌,市场空间、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竞争压力更大,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前景堪忧。
而在中低端市场占主导地位,曾是国内品牌引以为傲的,但在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越来越熟悉的今天,很难说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国内化妆品企业的生存问题,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专家指出,当市场趋于饱和、相对成熟的时候,产品和营销方法都不断趋于同质化,市场细分的难度增加,竞争的难度自然也随之升级。劣势品牌在行业成熟期脱颖而出的机会减少,难度增加。大凡成功的品牌,总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缝隙建立自己的成长平台。在这一点上,国内化妆品品牌所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