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难出世界一流科学家 学者深陷名利场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近年来,一个难题始终困扰着中国:我国科研院所的名教授、名专家数量越来越多,却缺乏能引领当代科学潮流的一流科学家,本土科学家获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更是寥若晨星……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在各自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就此问题发表见解,他们的诤言或许能为难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科学探索需要宽松宽容

张继平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教授

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像一把软刀子,使科学研究者时时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科研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国为何产生不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问题看似简单,却极为复杂。这里不仅有科学家的个人天赋和学术素养问题,也有尊重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容忍失败的社会舆论氛围原因,还有良好的国家科研体制机制的支撑等等,这些,无一例外都会对中青年学者的科学登顶产生重大影响。

科学研究需要创新,甚至“异想天开”,需要自由探索的无限空间。昂贵的实验设备、强大的经费资助并不能保证原始性的重大发现。国家要鼓励和培养创新精神,少而精地培养遴选一批愿意为科学献身的中青年科学家。

除此之外,还要为中青年科学家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要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家创造性劳动。只有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个性,才谈得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性,如果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更谈不上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当然,宽松的环境并不等于没有压力。对于优秀的科学家来说,学术是他们的最好生存方式。知识分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强,比如在北大这一竞争的环境中,大家都在紧张工作,如果做不出成果来,他自己比任何人都着急。因此,面对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脑力劳动群体,要充分尊重他们,全面信任他们。

中青年科学家除了自身具备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之外,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象牙之塔,各种诱惑和名利无孔不入。现在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害处很大,甚至是致命的。它会影响甚至严重干扰一个人的科学研究,就像一把软刀子,无形之中给科学家产生巨大压力,使他们时时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科研有百害而无一利。

完成了对费马大定理证明的数学大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德鲁·怀尔斯,由于解决了困扰人类300多年的难题,他在1998年获得菲尔兹奖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特别奖。

去年8月,安德鲁·怀尔斯到北京大学讲演。他介绍了自己刻苦攻关的艰难过程及由此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1986年,他决定开始问鼎费马大定理时,就已定下潜心研究10年的计划,他的前期准备工作整整花了18个月!

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怀尔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潜心研究。长达7年时间里,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做什么。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他告诉了一些同事。事后,这些人不断问他进展情况,使他感受到很大压力和干扰。他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他不愿被人不断问及,承受巨大的压力。就这样,他逐渐转入一种秘密的状态下继续战斗,直至最终解决费马大定理。

由此看来,重大科研突破往往有其独特的规律。搞科研、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科学家一定要去除浮躁,要提倡“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同时,还要有允许失败的宽容舆论氛围,否则,很难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也难以在国际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