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技展见闻:让创新成为一种文化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6月29日至7月9日,英国“2006新设计者”展览在伦敦热展,吸引了数万求新若渴的商贸界人士。在人气十足的商业设计中心展览大厅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出自4000多名来自英国各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之手,一种大胆、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理念——

让创新成为一种文化。

在二层一间展室,一位文静的女学生在摆放展品的卡片,她叫萨丽·詹姆斯,是伦敦圣马丁中心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她指着展柜中一对红、白内嵌泰晤士河景观的透明手镯说,那是她设计和制作的。童趣盎然的一副银质刀叉,是杰玛·德文谢尔的作品。杰玛是肯特郡大学学院创新艺术系的应届毕业生,谈到设计思想,她说,这是以儿童为主题的艺术品,刀叉是儿童学会使用的第一件工具,她专门选择了儿童喜欢的颜色和图案,设计了这副儿童刀叉的造型。我仔细端详,发现这副小刀叉还真透出一股儿童特有的拙朴、灵秀和淘气劲。她的另一参展作品是刀、叉、勺与磁铁圆顶。

杰玛很多同学的作品也都参展了。在展厅里,我见到了她的老师约翰和布赖恩,约翰在肯特郡大学学院已经工作了25年,他说,他们用两年时间教会学生艺术设计的构思方法和制作技术,第三年,就让他们敞开思想,运用所学知识去创作。如杰玛想做儿童主题的作品,就对儿童真正喜欢的颜色做了很多研究。他说,中英两国传统文化非常深厚,但我们不能只享受前人的创造,而应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明天。他用两只手点着脑袋说,年轻人的头脑是创新的最宝贵资源,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让他们把脑子开动起来,把新的灵感释放出来。

“新设计者”展览,正是这样一个专门为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展示创新天赋的大舞台。1985年,皮塔·赖韦先生举办了第一个“年轻设计者”展览,只有150人参展,但是人们一下子发现年轻人可贵的设计天才。第二年,伦敦商业设计中心就成为他们的新展地,并增加了毕业生工业设计内容。1988年,正式以“新设计者”名义举办的展览,成为全英最好的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全国性展览。上世纪90年代,“新设计者”展览已在国家和国际上赢得了声誉。许多天才设计,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创新产业、商业、各种媒体的赞助和支持,“新设计者”成为最重要的展览活动。7年前,马克思·福拉瑟为推进和孵化新的设计天才,发起“继续一年”的组织,下设50个青年设计公司,让参展的毕业生在青年公司就业一年,继续创造和展现才能,并帮助他们开拓市场。许多青年通过这一年办起了自己的新设计公司。“继续一年”这一因素为展览注入了新的动力。

“新设计者”展览已举办21届,作品范围扩大到包括纺织、金属、时尚饰品、家具、产品设计、多媒体设计等20个不同学科,优秀设计层出不穷。开幕式上,英国财政大臣布朗为42名获奖者颁奖。布朗在讲话中把创新设计摆在决定国家经济成败的重要地位,他强调,在今天这个资本与劳动力空前流动、商品和服务到处可以生产的全球经济中,英国的力量在于创新,新思想、新创意设计产生的附加值使英国在经济的成功与失败、繁荣与落后的比较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初到英国,就已知道英国是世界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国家之一。后来又得知,英国几乎所有的汽车生产厂都卖掉了,但世界著名汽车品牌几乎都在英国设有研发基地,因为这里的创新能力非常强。英国人就那么聪明吗?徜徉在展览大厅里,浏览着眼前从装饰品、工艺品、生活用品到纺织品的图案设计,大部分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有些作品也不乏稚嫩,但处处闪烁着年轻人创新的激情。我忽然意识到,英国人真正的聪明在于,他们把创新变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鼓励所有年轻人把聪明和创造性都开发出来,转化为社会的财富。如果每一个头脑就是一个创新的源泉,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这个国家前进的步伐?如果这种文化在中国大放异彩,那又将会是怎样?

来源:《人民日报》 施晓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