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抗灾能力脆弱 专家:以科技手段强化城市管理
北京市逢雨就堵车,烟台和威海2005年罕见的城市雪灾,去年的松江水污染事件,城市里暴发的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这一连串的事件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城市灾害和公共安全的广泛关注。在8月22日举行的中国市长协会第四次市长代表大会上,正式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各类安全危机的爆发数量持续攀升,但现有减灾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的救灾储备能力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
这份由中国市长协会和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共同组织编写,并邀请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众多权威专家共同完成的报告,重点谈到了中国城市面临的灾害和应对措施。
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2005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达43%%。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类安全危机的爆发数量持续攀升,事故多发与突发并存。
专家认为,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使各种危机的次生、衍生灾害越来越多。同时,各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突起,加重了危机的冲击力和危害程度。随着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和社会联系越来越多,城市危机极易超越“城市疆界”进行诱导和扩散。
报告指出,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分布在自然致灾多发区。但中国现有减灾水平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城市应对灾害打击的能力十分脆弱,使得城市中受各类灾害影响的风险逐渐增加,而我国城市的救灾储备能力还远远不足。
根据报告,我国现有的10个中央代储点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宁,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储点相对较少。从空间距离看,救灾物资以代储点为中心,采用空运至少需要7个小时才能保证完全覆盖全国,若采用公路运输,则至少需要48小时,显示出代储点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
撰写这份报告的专家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生活更加复杂,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确定风险。同时,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与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工”进城也使城市人口结构产生新的变化,对城市公共安全提出挑战,并考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现在的城市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保护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核心,应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的法制体系和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的应急运行机制。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认为,城市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转。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现在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提高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加快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对问题的发现、反馈、处理、评价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要努力将过去粗放性、静态性、封闭性、孤立性的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为新形势下精准性、动态性、开放性、统一性的城市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
汪光焘指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应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公共安全和疾病防预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同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一起抓。城市防灾减灾设施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等相关的设施,都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
本报记者 游雪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