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教授找到星系"大块头" 挑战传统形成理论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新网8月27日电 安徽日报报都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孔旭教授和他的国际合作者在宇宙早期星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宇宙早期已存在数量众多的大质量星系。这让传统星系形成模型受到严重挑战。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天体物理学报》和8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形成于宇宙早期的星系,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回答这些宇宙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孔旭教授和合作者,利用国际先进的大口径望远镜,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了位于宇宙年龄1/5时刻的一个大质量旋涡星系,直接观测“再现”了早期星系的出生和发育过程:在引力的作用下,星际分子云不断收缩、变密,最终塌缩成一个圆球,新的星系宣告诞生。随后,圆球中央一个高速旋转的“大圆盘”,将星系周围的气体风卷残云般吸入其中心的巨大黑洞,由此“吞噬”进大量物质,短短30亿年长成了一个“大块头”。

传统星系形成理论模型认为,大质量旋涡星系不可能出现在宇宙早期,早期星系都是形状不规则的“小个子”,再通过并合过程形成邻近的大质量星系。孔旭表示,研究小组正在对更多的早期星系进行观测,以证实早期宇宙已经孕育了数量众多的大质量星系,而非模型预言的那样,宇宙早期的“居民”都是小质量星系。

来源:中新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