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海:打击“伪科学”要防止扩大化
昨天(12月4日),一条名为“百余学者申请科普法删除‘伪科学’”的消息引起了各方的普遍关注。这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征集到了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争论。记者采访了因为此事而处于媒体关注之下的宋正海研究员。
记者:您认为“科学”应该怎么定义呢?
宋正海:关于科学的定义,本来学术界争议就很大。实际上,作为每个词条都经过反复讨论的《辞海》讲得就很不错。它把“科学”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科学是一种体系,也是一种体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既然是一种体系,那就必然是不断地完善、发展的过程,一开始会有错误,就是要经过不断的纠错过程才能完善。
记者:那么对“伪科学”现象又该怎么认识?
宋正海:在学术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对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的假设,只要不损害国家、民众利益,都可以让它发表。之后,再通过学术讨论、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论证,经过时间来逐步验证,最终,错误的东西会自然而然被淘汰,正确的东西也会自然而然地留下来。至于科学上不对的行为,比如学术造假,从科学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出现了,亦一直为学术界所广为痛恨。但我认为,这是属于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没有必要给它们扣上“伪科学”的帽子:违反道德,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触犯了法律,可以由法律来惩罚。有些人把这些现象都视为“伪科学”,本来是未尝不可的,但现在,我感觉它们被有意识地搞乱了。
目前有些人所说的“伪科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另一种则是单纯的学术观点、新的科学假设和科学理论。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重大创新的学术假设来说,这些假设往往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共识,但还是应该得到保护的。否则怎么能够保护创新?科学又如何发展?把两者故意混在一起是不合适的。目前,我国的许多科技创新往往跟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有些观点针对这种种所谓的“伪科学”,反对传统文化,反对重大科技创新。我认为,把这种情况定义为“伪科学”,是故意混淆是非,是不妥当的。就这个问题,我欢迎进一步地讨论,但这个界限应该是很明显的。我反对将“伪科学”故意扩大化,有意识地混淆是非。
记者:那您对以前出现过的“水变油”、“永动机”等事例怎么看?
宋正海:这些是属于利用这些个东西搞诈骗了。但我认为不能一个诈骗,只要打着科学旗号,就是“伪科学”了。就好像冒充警察去搞诈骗,就一定要说这是“伪警察”,这没有必要。该打击就打击,属于法律来管的自然有法律来管,用不着给它戴上伪科学的帽子。你最终打击它的效果是一样的。
现在造假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商业造假。科学上也是,只要违反了法律、道德,就应该受到惩罚。但应该由学术界判断的,还是应该由学术界自己来判断。比如,对刘子华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批判,我认为就是无限上纲了。这篇论文充其量就是科学假设,为什么要把它一棒子打死?
记者:有说法说这次签名的“大多数都是支持伪科学的,实际上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
宋正海:是,还有说我们是“荒唐”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支持了伪科学,那我们具体支持了那些伪科学呢?可以举些具体的例子嘛!
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到对宋正海等学者做法持反对态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本报将进一步关注此事进展。(丁峰)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