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科技支农大动作

近来,浙江台州路桥蓬街农业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陈招芬的脸上笑容不断,因为不久前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蓬街镇农业科学技术协会荣获“全国2006年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蓬街农协会下设种粮、大棚蔬菜、西甜瓜、大棚葡萄、西兰花、畜禽、青蟹养殖、水产养殖、会计业务代理、植保配药等十个专业分会。日前,许多人慕名来到蓬街,开始了对这个百强协会之一及“蓬街模式”的农业的认识之旅。
“洋土专家”齐上阵
在陈招芬的带领下,大家很快来到了蓬街大棚蔬菜基地。远远望去,一座座白色塑料大棚映入眼帘。蔬菜基地边上有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门上面写着“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几个红色大字。推门而入,只见一排排课桌闪着油漆的光泽,讲台上投影仪、影碟机一应俱全,俨然一副大学讲堂的架势。
仿佛注意到我们的惊讶,陈招芬有点得意:“这是我们协会请‘洋专家’和‘土专家’给农户们上课的地方,这里还算是小的。有时候很多外县市的人也慕名找过来,多则几百上千人,我们还要借用中学的大礼堂……”说着,陈招芬还指着旁边的蔬菜大棚:“这些就是我们的‘土专家’之一杨礼池家的大棚,他主要研究蔬菜种植,也是我们农协会的副会长,还是省青年星火带头人。”
原来,从2003年开始,蓬街农协会每月邀请来自浙农大、浙江农科院、省农业厅的“洋专家”和杨礼池这样的富有经验的本地农民“土专家”组成巡讲团,与农民面对面授课,并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截止目前,协会共培训会员和农户8000多人。
规模化带来高效益
我们跟随陈招芬顺着大棚塑料膜的缝隙钻进棚里,里面气温要比外面高多了,犹如走进了“桑拿房”。抬头便见满眼的绿色中夹杂着一团团红色、黄色的小球,煞是可爱。陈招芬告诉记者:“这一片是杨礼池今年新种的1306号新品种番茄,它的种子是从以色列海泽拉公司引进来的,比平常市面上的小番茄更清味,更可口。且不施农药,完全的绿色食品。”
这时,杨礼池的妻子闻讯赶了过来,她刚好在附近和帮工一起忙着采摘下午上市的蔬菜。闲聊中,记者获悉,早些年,蓬街的大多农户每家只有几亩地,光种蔬菜只能勉强糊口。后来在农协会的带动下,种植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信心一年比一年足。杨礼池家一家就承包了120亩地,一年下来平均每亩最少也能赚个五千多元。
农产品挺进全世界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位于蓬街滨海新区的“灵生”西兰花加工基地。
刚下车,一幅热闹的情景映入眼帘:一辆装满西兰花的卡车在分装车间门口刚停下,几十个早在一旁等候的工人立即蜂拥上前,动作麻利地把西兰花放进自己的箩筐里,然后搬至分装台上。不到十分钟,满满一卡车的西兰花已被搬空,整个过程高效而快捷。
陈招芬说,西兰花经过“简单”的分割处理后,马上会被等在门外的收购商装车拉走。这些客商主要来自杭州、上海、宁波、南京等地,农协会还与各地的还农协会加强横向联系,专门在各大、中城市设立了相应的营销窗口、直销处和50多家连锁店,基本覆盖了全国各地。
分装车间旁边还有一座现代化的保鲜库,用来保存蔬菜水果。据悉,这是为了反季节销售,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总有一天,我们农协会会更有影响力,蓬街的‘蓬蜜’、‘碧庄’、‘浙藤’、‘超藤’、‘蓬潮’这些浙江名牌、中国名牌一定会变成世界名牌的。”说到这里时,陈招芬满怀信心。
浙江台州路桥科协陈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