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科研“经纪人”活跃折射项目审批漏洞

王朝科普·作者佚名  2007-03-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专电(记者蔡玉高、张晓晶)从有关部门“跑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中提成后,将项目再“发包”给其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等到成果出来后还可以挂个名,再进行下一轮项目申请。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人群——科研“经纪人”,也叫项目老板。对此,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们表示,科研“经纪人”的出现,折射出我国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方面还存在着漏洞。

科研“经纪人”的出现,是科研项目申请竞争激烈的产物。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来水说,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相对稀缺,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有了项目才有更多的成就、待遇,才能晋升职称,“僧多粥少”造成了申请经费的怪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科研“经纪人”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科研,而是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关系”,“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主要让别人做。

科研“经纪人”的出现造成了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南京一个科研所的专家说,一些科研领域的学者成为权威或领导后,形成了“小圈子”,往往只有进入其“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

周来水说,“跑项目”反映出目前项目申请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对学术研究也非常不利。当科研人员把很多精力用于申请项目的时候,怎能静下心来做出科研精品?调查发现,14%的人认为在项目申请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有50.7%的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申请课题困难”。

人大代表们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规范项目审批行为,要根据研究者水平和项目的可行性来决定项目到底给谁做,而不能看谁跑得多,谁关系好就给谁。

来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