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直困惑着人类的占全球陆地面积15%、居住着10亿人口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难题在贵州破题。“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项目成果,日前在贵阳通过鉴定。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院士刘东升等专家认为,以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高新技术为手段,对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和规律等进行分析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为前人所不及并有所创新。
包括石漠化在内的荒漠化问题,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1992年6月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防治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21世纪议程》。石漠化作为新课题,首次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写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世界喀斯特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有待于在这里研究解决;贵州典型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出现的水土流失、石漠化与贫困问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由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研究的这项项目,对如何防治石漠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理论:
--通过寻求喀斯特石漠化等级划分的理论依据和原则,运用指标体系,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划分为6个判别等级,即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及极强度石漠化。
--应用多时段、多波段、多平台的遥感数据,通过自编程序,在计算机上人机交互解译及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与校正,建立了石漠化数据库等分析模型,进行石漠化程度评价、GIS制图和分析。通过以上科技手段,查明在贵州17.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面积占73%,并查明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分布和发展趋势等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研究石漠化形成过程的驱动因子,揭示造成土地资源衰退和岩石逐渐裸露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和演化过程,指出石漠化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将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与喀斯特石漠化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进行综合对比及相关分析,多视角地揭示了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效应与贫困效应。并提出,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问题。
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及贵州省地矿、科协、水利厅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个项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于,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喀斯特地区研究石漠化的分布规律、形成过程、演变趋势及石漠化的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为政府决策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开发规划及进一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了全面、客观、准确的科学依据和技术示范。(记者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