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社会探秘:人类首次揭示“熊猫社会”之谜团
在秦岭南坡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洞穴内,大熊猫“娇娇”正给它刚出生的幼仔“希望”喂奶,熊猫母女十分配合地允许研究人员在洞口观察它们。之后,“娇娇”叼着 “希望”来到竹林,它又允许研究人员给“希望”测量身体。
这是研究人员在秦岭考察大熊猫野外活动的一个场景。在1984年至1996年间,著名大熊猫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给熊猫佩戴无线电跟踪颈圈结合直接观察的方法,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3年的研究。这是人类第一次走进“熊猫社会”,并揭示这个社会的内幕。
大熊猫是不是一个走向衰亡的物种?大熊猫是不是真的繁殖能力低下?竹子开花是否会导致大熊猫饿死?人类对于野生大熊猫的许多谜团,随着这个研究小组13年来的研究成果最近面世,终于得以逐步揭开。
这个研究小组首先发现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线是维持秦岭大熊猫继续生存的中高山地区大熊猫——森林生态系统和该地区低山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界面;他们还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制度以及某些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
潘文石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说:“我们首次分析了现存大熊猫种群在总体上的遗传组成,发现作为一个地理群体的秦岭大熊猫的DNA多样性也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潘文石说,有的研究人员基于对文献的认识和对大熊猫饲养个体的了解,认为大熊猫繁殖能力和成活能力低下,因此提出克隆大熊猫的计划。而我们的研究却首次发现,野生大熊猫社会中采取的是“多雌多雄”的交配制度,它也有跟其它熊一样的繁殖能力。
“最近10年来大熊猫数量的增长率为4.1%,比人类的增长率还要高。”潘文石说。
这个研究小组中的另一位专家吕植把各个保护区和动物园收集来的大熊猫血样拿到美国做DNA测定,得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比率为46%,与人类48%的比率相差无几。
吕植认为,在200年内,人类不加干涉,有28只大熊猫就足够繁衍物种了。
这个研究小组认为,竹子开花不会导致大熊猫饿死,因为大熊猫可以取食未开花的其他种类的竹子;另外,开花后未完全枯死的大量残留竹子,也足够大熊猫食用。
今年64岁的潘文石自1980年以来就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先后获国际国内近十项大奖,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 Getty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