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等新的世界遗产项目今天被授证书
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曲志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今天向我国4处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颁发了证书。自此,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已达27处(组),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而位居第三。
这次被授予证书的文化遗产,是去年年底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通过的。包括新增项目龙门石窟和明、清皇家陵寝,以及扩展项目大昭寺和苏州古典园林。
据了解,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起并缔结《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拥有164个成员国。截至去年年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总数达690处,其中文化遗产529处,自然遗产138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这一工作成为一项世界公认的既反映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贡献与创造,又体现当今社会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水平的文明事业。
我国于1985年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开始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十几年来各项有关工作都得到较大促进和改善,被认为是近年来世界遗产工作成绩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在今天的颁证仪式上说,申报世界遗产仅仅是世界遗产工作的初始阶段,永久地保存博大精深、连绵不绝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隽永的自然、人文环境才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他透露,今后我国将遵循“ 少而精”的原则,在继续逐年申报新的世界遗产的同时,以更大的、主要的精力抓好已有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让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万国权等和中国教科文全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以及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授证文化遗产所在的河北、河南、湖北、西藏等地负责人和部分文物考古、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了今天的颁证仪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