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蕴渝院士等呼吁:在国家层面部署结构基因组计划
科技日报讯记者陈敬农通讯员杨晓萍报道: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大规模测序工作的即将完成,目前新一轮大规模国际合作计划———结构基因组计划开始呈现咄咄逼人的态势。今年4月,第二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在美国弗吉尼亚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德、加、日、意、以、澳、中等10国143名代表。与会人员除生命科学工作者,还有各国主管科技的部门以及产业界人士。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蕴渝出席了这次会议。
结构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开展高通量的基因克隆、表达、蛋白质分离纯化,测定和分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特别是测定不知道空间结构类型的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蛋白质的序列预测其三维结构,以对复杂的生命现象作出全面解释。各国政府从对生命科学、医学研究、生物技术以及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出发,对结构基因组计划予以极大重视。2000年9月,美国国立医学科学院决定在科研设备之外先期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建设7个中心,每个中心在未来5年中还将得到2000万美元的支持。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解出1万个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序列、结构、功能可以联系起来,同时也支持结构基因组方法学的研究。英、法、德等国也有与美国相似的投入。不言而喻,结构基因组计划将对未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学研究、医药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国家不仅政府参预这项计划,而且有大批公司捷足先登。2000年8月,10家大的国际制药公司为打破垄断,宣布开展结构基因组研究。
为了我国在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前沿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和加入WTO后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施蕴渝院士与多位科学家联合发出呼吁:尽快在国家层面上部署结构基因组计划。我国结构生物学研究有相当基础,胰岛素三维结构的测定工作在国际上曾产生重要影响;在研究队伍和科研设施方面,我国也具备条件;第二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文件已将我国列入开展结构基因组的国家名单,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这新一轮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科学家们建议,由国家科技部牵头,联合国内有基础的单位,以“两弹一星”的模式,组织结构基因组计划的研究队伍,选择研究目标,组成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在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力量建立“中心”。考虑到充分利用现有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的人才和实验条件,在北京、合肥、上海分别组建结构基因组研究中心。建议加大经费投入,用于实验平台建设和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