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开白猴白化之谜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张亚平领导的研究小组运用分子遗传学方法,揭开了白猴之所以变“白”的奥秘,最近出版的世界遗传学权威刊物《突变研究》发表了他们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猕猴变白是一种遗传疾病,但是是哪个遗传基因发生变异,遗传基因究竟是怎样发生变异的,人们长期以来不甚了了。
张亚平博士说,控制动物颜色有若干基因,其中有一个基因是酪氨酸酶,由五个外显子组成。变异发生在第一个外显子上。这个外显子提前终止,不能形成完整的酪氨酸酶,使基因功能丧失或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猕猴的白化病。
80年代初,在滇西北山区发现一只雄性白猴,被昆明动物研究所饲养,取名“南南”。昆明动物研究所白寿昌教授把“南南”与毛色正常的猕猴交配,于1987年生下一只小猴,毛发颜色与正常猕猴没有差别。他又将这只正常的猴与来自河北承德的白猴交配,生下一只小白猴,取名“珍珍”。“珍珍”与她的祖母“南南”不一样,是世界上第一只人工培育成功的白猴。后来,昆明动物研究所又从湖南得到一只白猴,取名“康康”。
“珍珍”和“康康”毛发、皮肤、指甲都为白色,虹膜浅蓝色,完全透明,视网膜缺乏色素,有类似白化人的表型特征;对光不敏感,眼球会持续性震颤。
张亚平现在是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在白寿昌教授先期研究的基础上,张亚平和他的研究小组对“珍珍”和“康康”,采用候选基因法进行研究。他们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酪氨酸酶基因,取得了所有外显子的DNA序列数据。然后,通过实验,在“珍珍”和“康康”的DNA序列第一外显子的碱基位置,发现了嘧啶脱氧核苷酸被嘌呤脱氧核苷酸所代替,本应编码丝氨酸的密码被替代为终止密码子,酪氨酸酶的合成在此位置被中断。
张亚平说:“这就是猕猴白化病的原因。不过,这种白化病对猕猴生存没有致命影响”。
新华社消息称,“珍珍”和“康康”现在都身体健康。它们已经乔迁新居,住进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