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序列发生重大变化
自1997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军队规模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二是陆军部队的部分步兵师改编为规模较小的旅。这些改革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旅将在中国军队的战役编成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相比很多报告书不厌其烦而又空泛地介绍军队精简,研究“师改旅”的资料在近些年才浮出水面。
从有限的资料渠道看,“师改旅”似乎是推行战区战役条令所需要的一个重要部份,它需要一种训练有素、快速反应和灵活部署的兵力。其次的目标可能是精简中国陆军过于臃肿的陆军师,完成军队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以及作战思想和目标的转型,正如军委主席江泽民所说的“努力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合成的军队”。
中国军队的战区战役概念
早在1988年,在经过充分地准备后,中国军队进行了四场被公开报导的演习,它们是:兰州军区的“西部-88”演习、北京军区的“严寒-88”演习、沈阳军区的“前进-88”演习、广州军区的“广字-15”演习。这些军事演习目的旨在演练中国军队在中国周边对付一场局部战争的情景,并检验了战区指挥官独立导演军事行动的能力。
在总结了这些演习的经验之后,中国军队改变了对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战斗的思维模式,并提出一项“深入攻击”的全新概念。
在一场现代化的局部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界线模糊了。首先,精确制导武器和防区外攻击平台,会提供有利的进攻手段。结果现代战争可能将在参战双方之间发生频繁的攻防转换,出现双方“对攻”的现象。其次,要想依靠纯静态的防御击退不断增援的敌军是越来越困难了。
中国军队的代表性观点是这样的:
在正面担负交替攻击任务的部队,也应组织精干的分队,充分利用敌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的弱点,实施短距离的越点割裂攻击,截断敌前沿与浅近纵深,坚守部队与支援部队的联系,将敌防御部署割裂成数小块,使敌失去整体优势,由强变弱,进而各个歼灭之。
贾晓炜《解放军报》1995年2月28日
近些年来,中国军队的军官以及中国的出版物越来越频繁的使用“战区战役”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观念的延伸和应用,即一个联合司令部指挥下的有限战争。正如James Mulvenon指出,“高科技条件下的有限局部战争”这个短语不是一项作战条令或者纲要,但是可以视为中国领导层对中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所贴上的标签。正如一位中国军队退役高级将领和战略家糜振玉将军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战争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限的作战目的,并由此限定了战争的范围、手段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2、作战目的的政治、外交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例如消耗敌人的兵力)
3、战争或冲突严格限定在中央的控制下,作为政治解决的最后手段
4、复杂的国际背景,使冲突不可预知和快速变化。
5、虽然战争范围有限,但战争的强度和破坏程度仍然很大
6、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将是主要的打击手段
7、由于高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战争费用空前高昂
“战区战役”的概念将在范围有限、时间短促的战争或冲突中,对付一个科技程度较低,力量较弱的敌手时使用。它并不会在与高技术装备的超级大国进行全面战争时所使用,这样的强权将会在所有战略方向上和战争全过程大量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因此需要调动军队乃至国家的全部战争能力以迎战。
目前,中国军队特别急迫地提升其海军、空军、战术弹道导弹、快速反应部队和特种部队的能力。因此,它能克服整体上的一些弱点,在战争中达成一种局部和临时的优势。而在总体军费有限的条件下,陆军的体制编制变革同样被认为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使得中国军队更好的克服自身弱点,去迎接高技术战争时代。要在短期内完全将两百万装备陈旧的部队换装,显而易见是一件花费高昂而不可能的行为。
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
战区战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如李楠(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所说的跨区支援作战,这意味着调动其他军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精锐部队支援一个可能面对局部战争的作战军区。李楠认为的跨区支援作战将“提高政治和外交上的主动权,不必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在有争议的前沿地区维持大量军力。”
跨区支援作战把重心集中在发展快速反应部队及其能力上,而在前方尤其是在有争议地区维持适量的军队。这样,高机动性的快速反应部队构成“间接前沿存在”,这可以在获得心理优势的同时,有助减轻对峙态势,避免冲突扩大化。
中国军队现在为有效应付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准备了三种层次的快速反应部队。目前在中国陆军的员额中,快速反应部队大约占10%到15%,既20万至30万人,据资料显示大约是14个师和14个旅,不过根据计划,最终将大大地扩充。
机动性最强的当属隶属于空军的空降兵第15军。然而中国的空运能力远低于西方,这显然地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快速支援能力。此外,根据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国共有14个应急机动作战师。他们将主要依靠铁路或者公路机动,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才能达到战区。
新的以旅-营的模式编成的机动旅将会在联合战区战役中扮演一个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重要角色,它规模较小、机动能力强、高技术含量高,便于担负间接前沿存在和跨区支援作战。作为“机动精锐”,机动旅的装备总吨位大大低于机动师,可以更便捷更快地投送到边境地区。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的规划者们认同现代军队将从传统的金字塔状垂直指挥体制逐渐地向扁平化网络指挥体制转变。像中国军队传统的“三三制”师-团编成结构过于庞大、缺乏弹性,难以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战区战役里扮演快速反应的角色。通过部队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变化,可以以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去打赢未来的局部战争。
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
中国陆军的“师改旅”表现为一个有规划的改革过程,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实际上,在地面作战部队中,也早有了采用旅编制的先例,即空军于1985~1992年间所编成的三个空降兵旅和海军从1980年沿用至今的海军陆战队旅编制,还有西藏军区1987年组建的两个山地步兵旅。可以说,这次陆军步兵师大规模地转制为摩托化步兵旅,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稳妥进行的。
新的摩托化步兵旅大都从乙种步兵师缩编而来,增加了装甲、榴弹炮、火箭炮、高炮、工程、防化和通信等兵种,是可以独立承担战役-战术任务的部队。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资料,中国陆军总共大约有22个师被改编成旅。其他乙种步兵师则转制为武警机动师(约14个)或者预备役师(约1个),现在中国陆军里,几乎已经找不到乙种步兵师了。
也有由历史悠久的精锐步兵团扩编改旅的例子,但很少,已知的仅有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235旅,还有广州军区的驻香港部队步兵旅(由于缺乏坦克、炮兵力量,尚不能算一个完整的旅)。因此旅的来源基本上还是步兵师精简改编为主。
总的来说,外界要想获得中国陆军的具体编制结构是很困难的。但是中国军队最主要的两支对外开放部队都从摩托化步兵师被改编成为了摩托化步兵旅,即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96旅和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179旅,这两支部队从60年代开始就成为中央军委所指定的对外开放部队,也是长期以来外界观察中国陆军的主要窗口。在各种由国防部外事办所组织的参观活动中,这两支部队不仅公开番号,还向国外参观者介绍了他们的编制情况,这也就使得摩托化步兵旅的编制变化不成为秘密。
综合多方面的消息来源显示,1997年刚整编完毕的正常编制的旅,共下属十个营,取消了团这一级建制。这十个营分别是:
摩托化步兵1营
摩托化步兵2营
摩托化步兵3营
坦克营(不是合成化的装甲营)
122毫米榴弹炮营
130毫米火箭炮营
37毫米高炮营(还没有改成防空营)
工兵营(少数为工化营)
通信营
修理营
另有直属侦察连、炮兵指挥连、反坦克连(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炮混编)、汽车连、防化
连、警卫连、教导队等直属分队和旅机关、旅部野战医院(卫生队)等。
2000年至2001年,所有的师改步兵旅又陆续将炮兵力量合并,组建了旅属炮兵团。将炮兵指挥连、122榴弹炮营、130火箭炮营、37高炮营、反坦克连统一划入炮兵团。不过这个团的机关远没有师属炮兵团那么庞大和完整,而有点类似于步兵师司令部属的炮兵指挥部,而且这两种团的编制也不一样。
2003年,在新一轮裁军中,又有一些师团部队遭到裁撤。这些部队中的一些建制营转编入原有的步兵旅中。使得大部分步兵旅(包括新改编的旅)的步兵营从3个增加到4个。
至此我们可以重新整理一下目前中国陆军摩步旅的编制:
地面突击力量――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火力打击力量――炮兵团(2个压制炮兵营,1个高炮营);
战斗保障部队――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
战斗兵员约3800人,总兵力4300人左右。
另外,自1999年后,随着各种轻型机械化主战装备的配发,有少量的摩托化步兵旅装备实施
机械化改装,提升为机械化步兵旅。目前已知的有济南军区第20集团军机械化步兵58旅、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械化步兵160旅。
根据进一步的观察,机步旅与摩步旅的结构其实大同小异,主要是摩步营改装为装备92式轮式步兵战车的机械化步兵营;将炮兵团下属的各营改装为自行火炮营(或防空营),以实现伴随步兵战车和坦克机动作战;整个架构基本不变。但是步兵旅实现了从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观察家们指出,这也是中国陆军从半摩托化半机械化转向全面机械化的步骤之一。
摩托化步兵班编制思想
班组武器和人员的编成,是由步兵战术思想所决定的。而步兵战术思想又与预定战场、假想敌、后勤状况等密切相关。我军的传统步兵战术思想,是一种奇特的以反坦克为重要任务的轻型步兵战术,这是在长期受到苏联大规模坦克集群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班的规模不大,但是却编入了占编制的69式火箭筒和双人制轻机枪。当然这也与当时的人民战争思想有关,重视小部队的独立作战能力。总的来说属于典型的防御性配置,突击能力不足。
随着国际军事环境的变化和我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在未来的作战态势下,不可能再出现使用大批步兵操作火箭筒对抗敌军大规模装甲集群的景象了。如果仍坚持旧有的战术思想,必然导致武器装备的落后和不实用,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步兵战术思想。
在不久的将来,我陆军的大部分部队将完成从摩托化到机械化的转变,但对于我国这样的国土广大、地形复杂的国家,仍然有必要保留一些摩托化部队,在机械化部队不便施展的地区遂行作战任务。而恰好在我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地域,就大量存在着这样的地区。
具体来说,在东南岛屿,摩托化部队要担负大规模城市巷战的重任;在西部地区,摩托化部队要面临高寒高原反击战斗的考验;在东北方向,必须做好崎岖山地进攻作战的准备。这些地区受环境、地形的影响,坦克机械化部队不便行动。作战将主要由摩托化部队所承担。
对于假想敌来说,既有训练较差,火力配系较弱但设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敌人,也有火力强大、装备精良、机动作战的对手。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敌人,机动灵活、敢于近战永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但没有有效的伴随火力支援,步兵近战就很难实现。在战斗中,火力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尽管炮弹破片是现代地面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手段,但步兵本身的火力同样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当然,中国的步兵武器设计目标向来是在尽可能强调火力的同时,保留机动性优势,把重量控制在步兵便于携带的水平上。再好的武器,不能携带也不会发挥作用。按中国人的体形,单兵行军负荷标准在20千克到25千克之间,在兼顾负重和行动的灵活性时,进攻战斗负荷不应超过15千克。这其中还要计入防毒面具和单兵锹的重量。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所讨论的是摩托化步兵班编制,而非机械化步兵。装备战斗车辆乘车战斗的机械化步兵班,其火力核心当然是小口径机关炮、低压滑膛炮、反坦克导弹、高射机枪齐备,火力强大的步兵战车。对于机械化步兵而言,人员的战斗行动通常应围绕战斗车辆展开,短暂下车也只是保卫步兵战车安全、掩护战斗车辆发扬火力而已,班组武器已处于次要地位。
在以上这些基本要求下,我们拟制出以下的班组武器和人员的编成构想。
9人制摩步班新编制方案:
班长(带枪挂榴弹发射器)
副班长(带枪挂榴弹发射器)
步枪射手(带单兵火箭筒)
步枪射手(带单兵火箭筒)
步枪射手(带单兵火箭筒)
狙击步枪射手(带单兵火箭筒)
班用机枪射手
通用机枪射手
通用机枪副射手(带步枪)
进攻战斗编组方案
第一组:班长(小组长)、步枪射手、班用机枪射手
第二组:副班长(小组长)、步枪射手、狙击步枪射手
第三组:通用机枪射手(小组长)、通用机枪副射手、步枪射手
这个编制设想与原有的和现行的9人制步兵班编制都不一样,总的说来其特点是火力丰富,进攻战术更多样。
步兵班火力的第一核心,当然是采用两脚架状态的进攻型88式通用机枪。射手携带通用机枪(配白光瞄准镜)和200发弹链箱,副射手携带4个弹链箱,配发自卫和警戒用的自动步枪1支。两人共携带1000发子弹,满足进攻作战的火力需要,主要担负600米内火力压制任务。防御状态,可以使用三角架、备用枪管等,担负800米内火力压制任务。
95式班用机枪虽然火力威力和持续性不够,但它的重量只有3.95kg(不含弹鼓),单人既可携带一次进攻战斗所需弹药,机动能力强,可以当辅助火力点使用,随伴步枪射手冲锋,射击400m以内目标。但是其突出问题是瞄准基线过高,射手易遭敌火力威胁,而且与03式自动步枪缺乏通用性,而03式自动步枪将是装备我军摩托化部队的主要枪种。如果有可能的话,在03式自动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使用重枪管、双脚架、简易瞄准镜和75发弹鼓的03式班用机枪,两者间的通用率应可达90%以上,包括可互相通用弹鼓和弹匣(如有可能还能与88通机通用弹箱最好)。正如前所述,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的差别已逐渐淡化,必要时甚至可以为步兵班装备多挺班用机枪。
在88通机和95或03班机的配合下,我军步兵班的压制火力已完全不输美军步兵班,而对于美军单兵武器普遍装备光学瞄准镜,而我军限于财力上不能大规模装备光学瞄准镜的情况,我们也有应对手段――在班一级装备射程更远、精度更好的专用狙击步枪。
我军的狙击步枪的使用方法与北约体系的不同,与俄军相似,是主要用作步兵班组的远程火力压制。但以前的79式和85式狙击步枪仿制SVD,枪管过长,携行机动性差,加之其他原因,只能是加强给部分步兵班使用,随着88式狙击步枪革命性的进步,使得狙击步枪正式装备在步兵班成为可能。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小口径无托狙击步枪,88式狙击步枪全枪长度最短,重量最轻,机动性、勤务性以及持续作战能力最好。该枪射击精度高,机构动作可靠,侵彻威力满足在800米射程内击穿头盔和防弹衣后,能有效杀伤人员的战技要求。因此,完全可以将其装备到班,在88式通机的掩护和配合下,以精确的火力,逐个消灭600米以内的敌军重火力点和有生目标。另外,相对遭到较多非议的95式自动步枪来说,枪身较长,以精确瞄准射击为主的88式狙击步枪的无托结构是可以接受的,不必再研制一种有托型。
在进攻战斗编组中,通用机枪、班用机枪和狙击步枪(均配备瞄准镜)分别构成战斗编组的骨干,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和小群近战的特长,几个火力点无规律地轮流开火,保证持续火力掩护,分组交替跃进,抓住有利时机,大胆逼近敌人,坚决突入敌阵地,完成战斗任务。
为弥补曲射和面杀伤火力的不足,可以为班长和副班长装备枪挂榴弹发射器。在像丘陵这样的复杂地形下,弹道弯曲的榴弹发射器显然能弥补机枪直射火力的不足,对付障碍物后的目标。当然其精度较差,但杀伤范围尚可,可达成一定的震慑和压制效果,无论是进攻作战发起冲击时还是在防御作战时都能起到相当的作用。另外枪挂榴弹发射器的射击精度与操作人员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按新的兵役体制,正副班长都是一二级士官,具备相当的经验,操作使用枪挂榴弹发射器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是使用5.8mm弹药的新枪族,但是仍存在小的差异。88式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使用87式5.8毫米机枪弹(5.8重弹),而03式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使用87式5.8毫米步枪弹(5.8普弹),机枪弹的弹头质量是步枪弹的1.2倍,弹头结构也不同。发射步枪弹的枪械在紧急时可发射机枪弹,但会加速枪膛磨损,缩短寿命。发射机枪弹的枪械在紧急时也可发射步枪弹,短距离内弹道特性基本相同,但远距离弹道变化,性能损失。因此“紧急时使用”并不等于完全通用。不过总的来说,限于供弹装置和射击及耗弹特点,一般来说需要通用弹药的情况是不多的。但有总比没有好,作为能在紧急情况下通用弹药的同口径枪械,比在步兵班装备两种口径不同、不能通用弹药的枪械来说总是个优点。
总之,在03式自动步枪研制成功后,我军摩托化步兵将迎来以5.8mm为主的新一代枪族的大换装。如果能得以在步兵班一级装备5.8mm的88式通用机枪和88式狙击步枪,在连一级装备12.7mm的89式大口径重机枪,那么至少在美军下一代轻武器换装前,我军的步兵压制火力将绝对处于世界领先,一句话,无敌!
步兵班火箭筒的选择
下面讨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否仍要在班一级装备可对抗敌方主战坦克的反坦克装备。笔者认为已经不必要了。首先,百万苏军压境,上万辆坦克随时可能对我发起突击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随着我军机械化程度的大大提高,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敌军的装甲目标,将主要由我军的航空兵、炮兵、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来予以打击。而摩托化步兵将主要是在双方坦克部队都不便施展的地区投入战斗,遭遇敌坦克集群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突然遭遇敌小群坦克,也完全可立足于在营连级对抗中予以消灭,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强调游击战争的年代了。
其次,目前仍然在班一级装备步兵用反坦克装备,不一定仍然能取得好的作战效率。如PF98式120mm反坦克火箭,破甲火箭弹的垂直破甲深度800mm(等效为均质钢装甲,据《兵器知识》),能轻松摧毁第二代主战坦克,但是对付90式、M1A2这样的第三代坦克则难以从正面击毁了,因为第三代坦克的正面装甲抗破甲能力从500mm增加到了800~1200mm。而且为了具备800mm的破甲能力,PF98反坦克的重量也大幅增加,仅发射筒就近10kg,火箭弹的重量也达到了6.3kg,至少需要3人组成发射组(1名射手、2名弹药手),在负荷超重的情况下也仅能携行5发120火箭弹。而且负荷过重,不便机动,不但使得发射组要成为全班的“重点保护对象”,在进攻冲击时拖慢速度,也难以绕到坦克侧面射击。
而反观上一代69式火箭筒却有着很好的携行性,69式火箭筒战斗全重6.6kg,火箭弹2.3kg,两人发射组(1名射手、1名弹药手)既可携带8发弹,而其配用的终极弹药――40―Ⅲ弹和减风偏破甲弹的垂直破甲深度近500毫米,完全可从正面击毁不带反应装甲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两相对照,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随着现代坦克的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使得反坦克武器的重量已经接近了步兵所能携行的极限,仍然强调步兵普遍具备对抗敌主战坦克能力已经意义不大了。
总之,就摩托化步兵的作战环境、任务和假想敌来说,将重型反坦克武器装备在上一级集中使用(连装备连用型PF98,营装备营用型PF98,团或旅装备反坦克导弹)并不影响步兵完成作战任务,必要时仍能迅速得到反坦克火力的加强和支援。步兵分队更合适的是装备轻型反坦克和爆破杀伤武器装备。
就我军当前所面临的地面战斗形态来说,城市作战的步兵,其主要任务是攻坚清剿,对方的各种火力点设在高层建筑之间,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的爆破器材。高原作战和山地作战的步兵,完成其进攻任务的关键同样是攻坚,摧毁对方以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各种野战防御工事;另外对山地作战的步兵来说,仍然要具备与敌方轻型机械化步兵(典型目标如“斯托瑞克”装甲车)交战的能力。因此,一种既能对付敌装甲目标、也能对付碉堡和火力点的通用、轻便工具实在是步兵的必备武器。这种武器就是PF89系列单兵便携式火箭筒,一种相当有效的多用途武器,
该系统最早是在“人人打坦克”的背景下从1984年开始研制的,于1989年设计定型,1993年生产定型,并开始批量装备部队。第一个型号为“PF89式单兵反坦克火箭”,俗称“80单兵”。这种武器为一次性使用兵器,弹药包装筒即为发射筒,战时作为附加装备配给步兵,不占编制,打完就扔。武器全重仅3.7kg,直射距离200m,有效射程300m;破甲厚度与69式火箭筒基本相同,大大加强步兵的反坦克火力密度。
在PF89反坦克火箭研制成功后不久,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PF89A式80mm单兵多用途火箭”。PF89A的用途是毁坏各种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杀伤人员,也能对付轻型装甲目标,并有纵火能力。武器全重增加到4.2kg,曲射射程达1000m,可穿透300mm的钢筋混凝土工事。
最近又研制成提高破甲效果的“PF89式单兵火箭1型破甲弹”。最大特点是采用两级串联战斗部,一级战斗部先诱爆反应装甲,然后二级战斗部起爆,金属射流击穿目标主装甲;可有效对付披挂反应式装甲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武器全重增加到近4.7kg,破甲深度近600mm。(以上资料据《轻兵器》)
总的来说,该系列武器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重量轻、威力大、成本低、机动灵活、性能稳定、射击精度好、首发命中率高。在5~6米/秒的横风下可不做瞄准修正,士兵掌握容易,易于大量装备广泛使用,是中国目前比较理想的单兵多用途武器。
因此,如果根据战斗情况在摩步班中配发4~6具PF89系列火箭筒,则大大加强了进攻火力,而且比装备重型反坦克武器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PF89A在较远距离上摧毁敌工事,PF89-1对付可能出现的敌装甲车辆,效果都堪称一流。无论是高楼大厦后负隅顽抗的敌方火力点,还是披挂栅栏防护的“斯托瑞克”,通杀!
结语
无论是轻武器研制和步兵分队编制,都要平衡火力和机动性的矛盾,尤其对摩托化步兵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没有战斗车辆的支援,为了同敌方机械化步兵作战,其自身对火力的要求就更高;另一方面重火力武器的携行性能较差,自身却又没有可伴随战斗的运输载具。这是对武器设计师和编制拟制人员的挑战。所幸我国的轻武器研制人员努力攻关,研制出了多种重量世界最轻,火力强悍的先进轻武器,为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像中国这样的大陆国家,自身及周边地理环境复杂,除了极地环境外几乎全部囊括世界上所有的典型地理环境,包括高寒、高温、潮湿、干燥,草原、戈壁、大漠、高原、平原、山地,热带雨林、水网、海岛、现代城市等,轻武器性能和步兵分队编制要各方面都兼顾我国的地理环境,综合分析各种可能的预定战场和假想敌,遵循合理有效的战术思想,考虑并满足现实的后勤状况,实在是极其复杂的事情。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准确合理、考虑周全,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