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巨头航天科工集团成就斐然
今天,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迎来了自己的六年华诞。六年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建设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的指引下,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航天神剑刺破青天,到开拓者火箭踏上开拓路;从民用产业蓬勃发展,到企业脱困焕发生机,“航天科工”这面大旗正在时代的前行中迎风招展。
六年前,也许人们不会想到今天的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能拥有如此雄壮威武的一路路大军;六年前,也许人们不会想到今天的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就是在这短短的六年中,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梦想一个个实现,目标一项项达到,实力一天天壮大。
今天的回首,是为了明天的辉煌。新的美好愿景,正等待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实现。一院信息领域异军突起
一院作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拓宇航信息领域的新军,在小卫星研制、卫星应用技术和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方面,在军用、行业专用和军民两用技术的产品研发方面,以及内部整合、建立市场机制、探索完善运营模式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果。
一院按照集团公司进军宇航的发展战略,以航天科工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为依托,顺应世界研制小型航天器“快、好、省”的趋势,走出了一条投入少、研制周期短、功能密度高的小卫星研制道路。在短短几年中,参与研制和独立完成了五颗各类微小卫星,并创造了80天研制完成一颗载荷星的记录。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外联内合,大力整合卫星相关资源,聚集了一批技术精湛、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小卫星研制人才队伍。
建院以来,一院积极发挥预先研究的技术牵引作用,充分利用集团公司内外资源,通过跨部门、跨领域的强强联合,加强市场运作,组织完成了预研项目年度计划,承担了航天支撑技术、武器装备预先研究、民用航天预研项目等多项“十一五”计划制定工作,为争取“十一五”及后续研制任务打下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院参加了中欧伽利略计划;承担了国家高精度GPS应用产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积极开展中俄合作,合资成立了两国航天领域第一家合资企业,实施了中俄导航合作项目;研制完成的保密手机产品通过国家鉴定;积极进入卫星导航运营服务领域,成立导航运营服务中心;开展了小卫星及卫星导航技术与产品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开发自主产品为核心,以技术领先融入市场为目标,开展了“智能交通导航监控服务系统”、“车载导航终端”的研究和研制,开发了动中通、VSAT系统、新闻采编车等卫星通信产品。参与了国家重点工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国家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了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工程系统设计和示范试点工作。(李艳阳)二院竞争能力快速提升
为了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几年来,二院在改善科研生产条件方面做了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创新思维开创统筹建设新局面。二院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坚持平台式建设与型号保障式建设相结合的发展原则,构筑整体式开发、设计、生产、试验与服务的科研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整体研发优势、主要专业配套、布局合理的综合研发条件和适应多型号批量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条件,快速提升二院的核心竞争力。
狠抓总体建设工作。经过两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二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十一五”重点军工单位总体发展建设规划的试点单位,这对二院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新的生产基地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新厂房快速建成;二部研发大楼、院指挥调度大楼建设项目已经批复立项,基础设施和动力配套建设项目通过了评估;取得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新突破,全面提升了二院专业技术研究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和条件保障建设的力度。生产和共用条件建设均取得较大发展,整体式开发、研制、生产、试验手段相匹配的科研生产布局雏形初现,充分体现了二院生存与发展工程、凝聚力工程、标志性工程和信誉工程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建设工作发展迅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基础平台初步建成,重点系统试点工作进展明显,组织机构和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注重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得到锻炼,水平得到提升,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吸引稳定人才进入良性循环期,用人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制止了人才流失的现象。
实现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转换。全面推进实施了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在全院普遍实施,保障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选用、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人才培养思路有所创新。通过组建研究生院、继续工程教育学院, 二院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
几年过去了,二院实现了经济总量与“九五”相比翻一番的目标。特别是国家重点新产品研制的成功,将大幅提升整体防御能力,为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邱霞)三院心中夙愿今朝实现
建院数十年来,原有的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和全院职工的需求。建设新三院,争创一流,成为三院几代人共同的追求和梦想。
多年来,三院坚持预研、研制、生产“三步走的工作思路,赢得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不仅承担了多种型号的研制生产任务,同时国家巨额的技改投入,也为建设新三院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2004年三院工作会上,该院党委提出了“建设云岗航天城”的战略构想,并计划用三年时间,按照“六个一流”,即研制一流飞航武器,掌握一流专业技术,组织一流职工队伍,实行一流基础管理,凝炼一流企业文化,建设一流人文环境的标准,建设云岗航天城。同年7月,云岗航天城三年总体规划纲要制定完成。
航天城建设规划是在2002年、2003年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经过两年的环境整治,总装总调部、三部2号厂房、云岗文化活动中心B座、修缮一新的三院运动场等一批工业和民用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4年是航天城三年建设的第一年,全年共增加新建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其中民用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修建改建道路9条,总长度3380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重点整治环境14处,共2.4万平方米。以该院办公楼及周边工程、三部设计楼、飞航路、总装路、静欣苑小区为代表的工程项目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改善了云岗地区科研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了航天城建设一年初见成效的目标。
在环境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云岗航天城建设又向着“六个一流”的纵深发展,以重点基础管理工作促进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技改建设促进科研生产能力的增强,以人才工程建设促进人才队伍的培养,以质量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最终保证了2004年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在集团公司拔得头筹。
今年是航天城建设的重点年,以工业项目、住宅建设、综合整治、动力设施改造、物业小区封闭、绿化美化工程为重点的云岗航天城建设54个项目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新三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茹震)四院开放协作兴院强企
四院针对自身成员单位不多,型号研制生产中“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哑铃型”结构特点,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为中心,大力实施“项目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积极探索构建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式新型协作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型号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型号研制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民品、三产逐步形成规模经营,经济总量连续保持20%的增长速度,今年前5个月继续保持了军品25%、民品38%的增长势头,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体制调整、管理创新不断深入,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稳定,凝聚力、战斗力增强。
该院所构建的开放式新型协作体系,是以“项目兴院”为牵引,逐步建立完善了任务统筹安排、资源优化利用、利益合理分配的项目开发管理协作体系;是以用户作为关注焦点的覆盖型号研制生产全过程的产品质量保证协作体系;是以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与并行工程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协作体系;是以为型号研制生产试验及时提供精神动力与后勤服务为宗旨的政工保障服务协作体系;也是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团队思想文化体系。
该院积极创建开放式新型预研体系,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不断加速预研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型号管理新模式,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型号质量水平。三年来,该院重大型号研制、试验捷报频传,型号研制周期明显缩短,确保了型号责任令按时间和节点完成。
该院积极探索“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设备优势,不断加大高科技民用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速民用产业机制、体制创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民品、三产进一步壮大,外贸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实现民品、三产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民用产品出口额700万美元。
新世纪的前20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四院将不断创新完善开放式新型协作体系,全面提高驾驭这个体系的能力。(龚界文)六院塞外巨变自强自豪
随着军工体制改革的实施,六院这个屡建功勋的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六年来,地处内蒙古的六院,从科研生产到职工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六年的变化中,诸如工作生活环境的巨变、收入的大幅增长、人才工程的实施等等,都是职工们的热点话题,但最令全院职工自豪的还是固体发动机技术的进步。
六院成立后,按照集团公司给六院“固体发动机研制中心,重点计划发展的三大专业之一”的定位,六院在抓“快速研发体系”和“精确制造体系”的同时,将目标锁定在研制某固体发动机上。要研制该型号发动机,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粘合剂这一化工合成产品,而这一产品由于性能特殊,必须就近生产就地使用。因此,六院的第一步就是筹划筹资建设该粘合剂生产线。
目前,我国的第一代固体发动机与当前国际上先进的固体发动机之间有着质的跨代距离。这一距离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发动机的推进剂配方与组成成分上,使两代发动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逆境中度过的六院,始终没有忘记过去,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今形势的严峻,而要确保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加快发展当成第一要务。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看是否有核心竞争力。具有别人没有的,快于、优于别人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才能立足于世,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提升在国防工业领域中的地位,才能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此,六院毅然挤出上千万元资金,集中了在化工合成方面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一条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生产线,并于2004年9月生产出了完全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通过粘合剂生产和装药的完成以及试车成功,不但验证了六院具有较强的发动机壳体加工能力、装药能力、测验能力,而且也锻炼了整个研制队伍,更主要的是极大地增强了广大职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因为,该发动机的顺利研制,证明六院从此具有了研制新一代发动机的资格和能力,具有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一次大的跨越。(杨世杰)七院航天建设声名远播
2000年5月,由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航天建筑工程公司、陕西航天建筑工程公司、华航房地产开发建设公司组成的七院(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全资子公司,五年来,该院伴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立足国防,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该院成立以来,颁布实施了《经营管理办法》,相继印发了30余项管理规章和制度,理顺了关系,细分了职责,明确了责权利三者关系,走上了依法理财、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轨道。确立了“精益求精、铸造精品、兑现承诺、真诚服务”的质量方针,把“标新立异、追求完美”作为始终遵循的经营理念。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为突破口,狠抓制度创新,强化管理基础。精简总部机关,对所属各级、各类企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进一步精干了主体,突出了主业,为企业改制扫清了障碍。同时本着“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原则,加快了三级以下附属产业的改制步伐。
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科研生产也如火如荼迅猛发展。五年来,该院在圆满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小卫星、载人航天等国防项目的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跻身北京奥运场馆设计行列,实现了房地产开发的新进展。该院交付了两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争创了一项全国工程建筑“鲁班奖”、三项国家优秀勘察设计奖,27项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22项省市级优质工程、66个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该院在西安开发的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航天地产”工程,使“航天建设”、“航天地产优质品牌先后在北京、陕西、山东、辽宁、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古等地越打越响。
该院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已经由过去的各自为战,发展为集设计、施工、房地产开发于一身,寓综合服务于一体,由多项国家甲级资质集成的人才济济、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竞争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建筑企业集团。五年来,该院累计完成总产值43亿元,向国家上缴税金1.6亿元。(刘宝弟)○六一基地逆势搏击重振雄风
六年来,061基地领导班子带领广大职工在困境中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军民品科研生产比翼齐飞,为该基地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该基地从1994年开始连续多年亏损,最高亏损额达近亿元。近年来,该基地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军民品科研生产有了长足发展。继2002年扭转连续八年亏损的局面后,近两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以1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利润总额和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产品的研制参与单位,该基地承担了电源、继电器、特种电机等六大类70多个品种的研制任务,产品质量优异,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今年以来,该基地广大职工发扬航天精神,一季度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该基地生产的某航天产品抽检试验连续成功。由基地自行研制的新航天产品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创造了该类产品研制史上的奇迹,受到了用户和集团公司的高度赞扬。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用户称赞061基地在100分的试卷上做出了120分的成绩。
该基地的民品生产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产值和销售收入稳步增长。以锂离子电池、继电器、精密齿轮、铝工业技术装备及金属拉拔设备等为代表的一批支柱民品,正在成为该基地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团公司成立六周年,061基地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期间,该基地将按照“强化基业,军民互动;集成资源,提升能力;创新机制,严格管理;扩大合作,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进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流程再造等改革,在贵阳和遵义分别组建航天科技工业园区。通过“十一五”发展,该基地将努力建设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一流经济效益的军民结合型的企业集团,再创基地建设的新辉煌。(周家和)○六六基地日新月异魅力四射
近几年,到066基地来访的人们一定会惊讶于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些变化能够看见,有些变化只能感悟。外在的东西好总结,内在的东西要发掘。
可以用“三新”来概括外在变化:新厂房、新设备、新面貌。066基地的成员单位最初散布在一个个小山沟,2000年搬迁工作全面提速,到2003年底,大规模的搬迁基本结束。066基地总部和设计所移师武汉,生产单位齐聚孝感。从过去的十几里、几十里的间距,到现在的比肩而立,展示的是实力,呈现的是魅力,延伸的是影响力。
厂房变新变靓了,生产条件也变好了。偏居山沟的日子,生产手段多是敲敲打打的手工操作,如今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数控加工中心。该基地先后投资几亿元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上百台(套)先进水平的设备,可谓“鸟枪换炮”。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应运而生,设计所、技术中心、红阳厂和万山厂作为试点单位走在了前列。如今,在岗职工总数比十年前还少,任务总量却翻了几番。
从1999年开始,该基地开始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广域信息网络,此举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属于首创。
学习已成为该基地干部职工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学习的动力来自于观念的转变和竞争的压力。过去一岗定终身的现象屡见不鲜,现在转岗的现象相当普遍,两年一次的竞聘上岗,为大家提供了选择的机会。“精一手、会两手”受到鼓励,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职工素质的提高带动了企业实力的增强,产品研制的周期从10年缩短到四年,甚至两年、一年。
该基地作为中国航天骨干企业的形象逐渐得到认可,该基地党委书记刘石泉当选为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该基地主任冯志高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接踵而来,该基地党委被国资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些珍贵的荣誉丰满了企业的形象。(肖文正)○六八基地惯性技术圆梦通途
2001年11月7日,伴随着某产品试验圆满成功的欢呼声,068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刻苦攻关,自主研制的惯性测量组合顺利通过了试验考验,该基地开始跻身惯性器件研制生产家族,圆了30年的梦想。
068基地原是一个没有建成的三线单位,直到1998年才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该基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主要产品的牵引,形成与行业相适应的产业格局,才是长期发展的根本途径。1999年8月,他们开始研制惯性测量组合。2001年9月,产品顺利通过出厂评审。试验成功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门发来贺电,称赞该惯性组合的研制成功创造了一个关键配套产品的市场竞争局面,为集团公司解决了惯性技术专业的“瓶颈”问题。
2003年,068基地明确提出建设惯性技术科研生产基地的目标,进一步集中该基地优势资源,引入新体制和新机制开展惯性测量组合的研制和生产,实现了惯性测量组合的配套从单一产品牵引向多产品牵引并举的转变。
通过六年的奋斗,该基地生产的惯性测量组合在历次试验中均取得圆满成功,一次交付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得到用户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几年的研制生产实践,068基地开拓了在精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专业管理、技术基础建设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初步建立了适应惯性技术发展的科研生产体系,为惯性技术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惯性测量组合为主导产品的快速发展,为该基地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该基地预计实现收入总额比“九五”末期增长362.7%,实现利润比“九五”末期增长112.4%,出口创汇比“九五”末期增长483.9%,净资产比“九五”末期增长64%。职工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该基地职工人均工资比“九五”末期增长117.6%。(刘素琴)河南航天总公司结构调整气象一新
六年来,河南航天总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航总)根据所属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立求生存,联合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抓班子建设、抓产品、抓市场、抓管理的同时,大胆地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本运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止住“出血点”。河南航总豫西机械厂已停产多年,既没有资源,又没有产品,每年靠拨款维持生存。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河南航总对豫西机械厂实施了内部关闭,坚决、彻底地解决了原航天总公司时期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调整结构,借船出海。豫南基地是原航天部的五七干校,分农业和工业两大部分,其中农业部分以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工业部分从事压力元件研制、生产,主要研制生产电磁阀、减压阀、安全阀、高低温截止阀等系列,为航天、航空、船舶等行业配套。但是,豫南基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地影响了配套任务的完成。加之工业与农业混合管理,经常造成人员混线,工业农业顾此失彼,很难共同发展。为此,河南航总借军民品分离、分立政策,彻底调整豫南基地的结构,使工业、农业彻底分离。
河南航总将豫南基地工业部分——正丰机械厂搬迁到了郑州,经过资产重组,诞生了新的695厂。该厂共有土地82亩,工业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水、电、路齐全。695厂用四年的时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销总值连续四年增长率达100%。目前,该厂压力元件研究、检测中心建设正在快步推进。
三是凝聚力量,超越自我,成功地零收购信阳车辆厂。信阳车辆厂是一个地方军工企业,河南航总抓住车辆厂改制的机遇,一举对车辆厂实施了零收购。目前,该厂签订年产品生产合同1.2亿元,产销两旺,生机勃勃。
河南航总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资本运作,夯实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产值已连续六年以60%的速度递增,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航天科技园日趋繁荣,必将带动整个河南航天的快速发展。(杜耀德)云南航天总公司新型炉灶煲热市场
云南航天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航总)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传统国有企业思维模式及旧观念对职工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加之市场定位不准,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内部管理混乱,投资决策失误等原因,陷入了困境,长期亏损,成为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整体脱困中最难攻破的堡垒。
2000年5月,集团公司对云南航总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新领导班子结合实际,及时提出了“以军为本,以民为主,求生存,谋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一步确定了以军品为基业、节能加热设备为主业的产品发展方向;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大力推动企业破产重组改制。
该公司下属的昆明电冰箱厂、昆明旅行车厂先后依法规范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实现了神州汽车与广东美的集团的合作。该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研发生产了具有节能、环保性能特点的固定炊事设备、车载设备和自行式炊事车三大系列几十个型号的产品。这些产品相继获得了十几项国家技术专利,其中“封闭式燃烧加热装置”被评为第13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列为云南省科技创新项目。该公司研制生产的节能环保炉灶与同类的传统燃油炉灶相比,通常可以节约燃油50%,烟气排放指标远优于国家颁布的排放标准。
去年,高原节能环保炉灶通过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技术鉴定,产品陆续装备到有关兵站和重点保障部队试用,受到官兵欢迎;自行式炊事车解决了部队边行军边做饭的难题,去年产品已批量装备到有关部队,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这些寓军于民产品,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节能环保炉灶为云南航总赢得了市场的份额,获得了大量定单,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2003年,该公司实现了整体扭亏持平,扭转了连续13年亏损的被动局面。2004年企业实现盈利,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