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驱逐舰曾经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核战云笼罩下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压力,为保持足够的反击力量,决定把核潜艇作为战略重点,但由于当时弹道导弹的射程所限,核潜艇必须穿越日本及台湾海峡,进入太平洋深海才能对敌形成有效的核反击,于是如何护航核潜艇进入太平洋广阔海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6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时陸基战略核导弹数量严重不足,且发射准备时间长和机动能力差,并且没有能力建立相应的战略核打击的预警系统,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遭到核打击的可能性很大,一旦遭到核打击,中国的陸基核力量就有完全被摧毁的可能。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立足国力,开始研制足够反击不断向我挑衅的美苏核对手。
建立强大的制海能力的另一个战略考虑,就是取得对台湾、南越的水面舰艇的优势。在“旅大”驱逐舰之前的五六十年代,大陆海军一直处于弱势,只有10艘老式驱逐舰,无法与台湾抗衡,通常只在3海里领海线内活动,在进入遭受台湾国民党海军袭击危险性很高的海区时,通常需要动用海岸雷达和航空兵进行戒备,对于我国位于南海的主权岛屿经常遭到南海国家的侵占更是鞭长莫及。
党中央根据我国海洋海防现状,六十年代中期作出战略抉择,1970年“旅大”级驱逐舰脱颖而出。该舰装备6枚射程达50公里的“海鹰”1型反舰导弹,能够在大口径海军舰炮射程2倍距离外,彻底摧毁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目标(在开始确定“旅大”级驱逐舰装备“海鹰”1型反舰导弹时,这种武器系统还没有完成试验成功,做出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们的远见、胆识和自信),制海作战能力超过了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在役驱逐舰。原苏联当时装备的新型61型“卡辛”级驱逐舰只有4枚射程35公里的п—15“冥河”导弹。直到70年代后期,苏联的“现代”级服役后,其驱逐舰制海能力才超过了“旅大”级。而美国海军驱逐舰和巡洋舰直到1978年后才装备反舰导弹。此前,尽管美国海军还装备有战列舰,但是这些舰只的制海能力都远逊于“旅大”级驱逐舰,需要依托航空母舰战斗群取得对中国制海驱逐舰的优势。
“旅大”级是当时中国海军布局最为紧凑成熟和完备美观的驱逐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驱逐舰之一。70年代苏联和美国海军驱逐舰经常在大陆领海线外活动,“旅大”级驱逐舰凭借系统和大射程的导弹武器,可以在远处对其进行跟踪和监视,而07型“鞍山”级驱逐舰需要靠近伴随航行。整个60年代台湾国民党海军驱逐舰一直可以在大陆海岸附近活动,但在导弹驱逐舰服役后,台湾国民党驱逐舰活动海区东移,退到了台湾以东海区。
别了,中国导弹驱逐舰曾经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