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方的后勤作战软件系统在演习场大展神威
5月10日,塞北某训练基地,一场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演习悄然打响。走进指挥中心,只见参谋人员轻点鼠标,公路、桥梁、仓库、医院等大量后勤保障数据跃然纸上,一道道作战指令闪电般穿梭传输,一条条立体补给线快速搭建,信息化后勤保障及时、顺畅有条不紊……此次演习中,全军重点实验室、后勤指挥学院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新开发的后勤作战软件系统为后勤作战插上了信息化翅膀,成为提升部队保障能力的“倍增器”。
为什么,一个只有20人的实验室,会具有这样大的能量?为什么,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够在后勤科研领域接连创造奇迹?带着种种的疑问,第一时间我们来到后勤指挥学院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走近李同敬主任,走近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从中找寻解开谜团的答案。
先行,7年完成了“三级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后勤同样要走在前列。
1997年,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是开发研制后勤指挥作业类软件和后勤保障辅助决策系统,直接为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服务。
这一年,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同敬走马上任成为实验室主任。后勤保障覆盖面宽、专业门类多、保障方式复杂多样的特点,给这个新组建的实验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对挑战,别无选择。李同敬带领最初的12名同事,扬帆起步,开始了“先行”之路。
“作战部队后勤指挥训练模拟系统”是实验室承担的第一项重大课题,主要用于保障作战部队和军事院校的后勤指挥信息化演练。这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后勤指挥训练的首次尝试。李同敬和他的年轻团队下定决心:为了打赢,再难也要上。
李同敬将信息化重点放在战术后勤模拟模型的开发研制上,确定了后勤指挥信息化的基本攻关思路。经过两年刻苦攻关,“作战部队后勤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终于问世。这是一项以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为核心、后勤指挥和各专业勤务高度合成的战术级分布交互式训练模拟系统,它首次实现了后勤训练网上指挥作业、网上保障数据交换、网上保障模拟演练等多项功能,使后勤指挥作业迈入了信息化的门槛。
“战区战役后勤指挥作业训练系统”是1999年春天开始研制的。战区战役联勤指挥具有业务繁杂、专业众多、技术性强等特点,这使得系统的研制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李同敬审时度势,采取先分后合、分步开发的科研思路,将整个系统分为8个课题,实施课题组长负责制,使8个课题齐头并进。他们还大胆实行了科研协作机制,陆、海、空、二炮等部队的数十名军事专家应邀成为课题组的编外顾问。
2001年年底,“战区战役后勤指挥作业训练系统”顺利结项,推广到全军100多个后勤单位使用。专家评价说,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为提高我军战役后勤首长机关的组织指挥水平和整体保障能力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使我军后勤指挥训练实现了网络化、集成化、作业自动化的新突破。总后首长欣然将该系统命名为“先行”。
谁都有机会当主力挑大梁
2001年,从二炮工程学院毕业到实验室的毕胜没有想到,他分配的当年就加入课题组并承担重要任务,后来很快又成为某个课题的骨干,走到了攻关的前沿。在攻关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吴耀武不但将自己积累的大量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他,而且手把手地帮助他分析需求、论证方案、设计框架,始终在做他的坚强后盾。第二年,项目顺利完成,配发到全军100多个单位,并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在报奖的时候,吴耀武却主动退让,把名字排在毕胜的后面。这件事让毕胜感慨万千,在给同学的信中,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幸运遇到了甘为人梯的好领导,幸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像毕胜这样的“幸运事”,几乎在实验室每个年轻人的身上都出现过。郑伟新年仅32岁,就已独立完成了6个科研课题,一次荣立三等功,三次受嘉奖。而刚满30岁的袁安心,毕业还不到6年,已三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年轻人不必担心“论资排辈”,更用不着“学徒三年”,有的只是来自老同志的无私提携和帮助,许多人一到实验室就能当主力、挑大梁、出成果。
2003年7月,硕士毕业的赵大志刚刚到实验室报到,蔡维黎教授就为他制定了详细的“补课”计划。整个暑假期间,这一对“师生”天天准时到办公室“上课”。经过40多天的强化培训,赵大志很快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新学期一开学他就进入了课题组正式开始科研攻关。
“遇到困难抢着上,面对名利相互让”,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正是这样一种风气,营造了能干大事业、能出大成果的和谐环境,也为年轻人提供了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机会。在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有20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却从没有在排名问题上闹过意见。李同敬说:“我也会作难,也要去做工作,但做的却是让谁往前排的工作,因为每次报奖,大家都主动往后退,谁也不去争。”
着眼历史使命,打造精品工程。李同敬带领这个朝气蓬勃的科研群体,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收获了一连串的荣誉。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先后被评为总后先进党支部、总后学习成才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主任李同敬荣立二等功,副主任吴耀武被评为总后“科技新星”。
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串故事
2006年元旦,工程师孙云的妻子入院分娩,而此时,因为某个系统正进入最后的紧张调试阶段,新成果也即将诞生,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离开调试现场,根本顾不上去医院。女儿出世的喜讯传来,正在为新成果“接生”的他只能通过手机听一听女儿的哭声,享受一下为人父的快乐。
我们算了一笔账:实验室成立9年,先后完成20多个科研项目,平均不到半年就有1个项目结项,实验室时时都处于满负荷工作的状态。“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没有点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意识,没有点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靠什么‘先行’?”用李同敬的话说,“我们始终在跑步前进,跑得慢了就要落后。”
正是这种不甘落后的紧迫感,促使李同敬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忘我攻关。加班加点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一年中熬了多少个夜他们记不清楚,可一年中休息了多少天,却是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说起加班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讲出一串。
2003年冬天,工程师王洪大的未婚妻从大连赶来北京和他登记结婚。可就在领完结婚证的当天,王洪大接到紧急任务赶赴现场执行重大演习的保障任务,好不容易挤出的三天婚假泡了汤,专程请假赶来度蜜月的新娘只好一人独守空房。
2003年3月,非典疫情突袭北京,学院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而此时,“战略后勤指挥作业系统”正进入研制的关键时期,如果被封闭在院内,无法和协作单位沟通,得不到相关的数据支持,势必影响整个项目的研制进程。情急之下,项目组决定冒险搬到院外,在招待所安营扎寨继续攻关。就这样,王志中副主任带领7名项目组骨干移师招待所内,昼夜突击攻关一个多月,硬是按计划如期完成了研制任务。
李同敬自豪地说自己带领的是一支“科研突击队”,攻城拔寨不畏艰难。的确,这不愧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不管遇到什么急难险重的任务,都不能阻挡住他们“先行”的脚步。(本报北京5月10日电)
新闻背景
这是我军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二岁,其中三十五岁以下的占百分之七十五;这是我军一支高学历的群体,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这是我军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九年取得二十多项科研成果,两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九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五月十日,塞北某训练基地,一场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演习全面展开。他们———后勤指挥学院作战后勤指挥实验室新开发的软件系统为后勤作战插上了信息化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