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透露中国已具强大海上信息战能力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0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图为杨超近影。钟魁润摄

初春三月,南海深处,一场信息化海上突袭演练拉开帷幕。

“蓝军”雷达刚刚锁定“红军”目标,“红军”指挥部便果断下令实施干扰。瞬间,“蓝军”雷达变成了“睁眼瞎”。

为了这精彩的一幕,海军某部高级工程师、博士军代表杨超奋斗了12个春秋。12年来,他和战友们向部队交付了数十套新型信息化装备,成为为打赢信息化战争铸造利剑的科技尖兵。

把目光瞄准下一场战争

某项技术涉及微波、计算机控制、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某型装备立项工作一开始,杨超就提出应用这项最新技术,实现信息作战能力跨越发展的思路。

论证会上,很多专家提出疑问:这项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在国内外都是空白,一系列技术难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谁来解决?

3个问号,犹如三道难关。一场背水攻坚的论证开始了,数十个不眠之夜之后,杨超和设计师终于交出了令专家信服的答案。很快,采用杨超提议设计建造的新装备列装部队,战斗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新,是战斗力的命脉。”在杨超看来,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昨天的创新成果转眼就可能落伍。必须持续创新,让科研的目光紧紧盯住下一场战争。

近年来,杨超和战友们锐意创新,取得了5项重大成果。某型器件,技术要求高,研制难度大,有人主张用进口产品。杨超提出反对意见:“信息化关键装备利害攸关,其核心部件一定要力争自己制造!”他和技术人员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装备,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将试验室搬到大海蓝天

在杨超的办公室里,有100多本记着各种数据的工作日志。从装备图纸设计到生产试验现场,从随舰出海到跟机试飞,新装备在哪里,他就跟踪记录到哪里。

某型装备上有一个备件,承制方要求严格按设计图纸生产,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杨超却提出把备件装到整机上做运行试验。他发现,当整机运行达到一定温度时,备件功能就可能失效。在翔实的数据面前,承制方重新设计生产了符合实战环境要求的备件。

随后,杨超举一反三,提出一系列提升装备可靠性的举措:所有装备的一钉一铆,不仅要装到整机上做实际环境试验,还要到舰艇飞机上做实战环境试验。多年来,从他手中交付部队的每一件装备,从体积、重量到各项性能指标,都有完整的数据记录。

这年7月,某新型舰载装备进行试验,一台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杨超和技术人员一起对故障设备分解测试,并从随身携带的资料中找出这套设备陆上试验的各种数据作对比,很快排除了故障。

总指挥为杨超请功。理由是:没有杨博士的数据就没有试验的成功。

数以千万计的数据,是杨超把试验室搬到大海蓝天,以科学态度打造精良装备的印证:某型机载装备从研制到交付,他先后31次跟飞试验,从-20℃的低温试验到50℃的高温考核,他没有落下一次;某型舰载装备试验,他35次跟舰出海,在风浪中累计坚守700多小时,记录了100多个试验项目的全过程。

官兵们夸他是“知心博士”

某新型机载装备设计阶段,杨超提出了30多项改进意见,特别是提出在新装备上增设故障在线自动检测功能,以方便部队快捷维修。

当时,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功能越多风险系数越大。杨超据理力争,言辞恳切:“新装备既要性能优良,也应方便维修。”

在他的坚持下,新型装备的人机界面采用了全新设计理念,首次具备了装备故障自动报警、自动检测和快速维修功能。装备交付部队后,官兵们送了杨超4个字:“知心博士”。

完善改进设计,是杨超不懈的追求。某型老式装备既有靠耳听判别目标的功能,又有荧屏显示功能。新装备改进时,设计师认为戴耳机判别目标落后了,在设计方案中取消了这一功能。新装备到部队后,官兵们反映,长时间盯着荧屏,眼睛很吃力,打仗时一旦因为生理疲劳影响捕捉目标,就会酿成大错。对此,杨超感到深深的内疚,立即组织专家重新设计,恢复了装备的传统功能。

近期,改进完善某型装置的任务又写进了杨超的工作日程……阳春三月,碧波南海,舰驰浪飞。

战斗机编队长驱直入2号海区空域。长机报告:发现“蓝军”舰艇目标。指挥部下令:实施电子干扰。

此刻,“蓝军”指挥舰搜索雷达刚刚锁定“红方”舰艇目标。突然,荧光屏上一片雪花。“蓝军”的“千里眼”雷达瞬间变成了“睁眼瞎”。

这是日前中国海军电子战装备对抗演示的一个精彩瞬间。

为这批先进电子战装备立下汗马功劳的,是海军驻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军代表杨超博士。在过去的12年中,他和战友们向部队交付了数十套新型舰载、机载电子战装备。

“引领一项创新,比研制一套装备更重要”

某项技术是电子战装备的一项核心技术,它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涉及微波技术、计算机控制、信号处理等多门综合学科。新型战机电子战装备立项工作一开始,针对能否应用此项技术,专家组出现了两种意见。主张用新技术设计的杨超认为,只有大胆创新,应用最新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电子战装备的大跨越。反对方提出:这项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国内外都是空白,眼前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能否解决?怎样解决?谁来解决?

3个问号,如三座大山。杨超这位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博士,从走上军代表岗位的那天起,就抱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战斗力的决心。他始终瞄准信息技术前沿,与科研人员一起在攻克8项电子战领域技术难关、完成30多项专业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磨砺了自己知难而进、永不言败的品格。

最后一轮方案讨论会上,杨超和设计师交出了令专家信服的答案。为此,他和技术人员连续奋战了20多个不眠之夜。拉直了3个问号,搬掉了三座大山。很快,具备先进电子战作战功能的新机种装备海军部队。

电子信号接收机是新型护卫舰电子战系统的一项关键设备,关系到电子干扰与反干扰的效能。试验中,杨超发现设备的一项指标不稳定,提出了重新研制的方案。这套设备是某研究所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的品牌产品,技术成熟,工艺先进,且生产批量大。所方不同意做既费力又费钱的事。杨超一次次跑到研究所当说客,力陈电子产品如不及时更新换代,就会影响新装备性能的现实,所方最终采纳了杨超的建议。半年后,样机研制成功。这项成果使新型战舰电子战装备如虎添翼。“引领一项创新,比研制一套装备更重要。”在杨超看来,只有不断创新,电子装备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我国电子战装备才会有战斗力。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他引领并协助科研人员取得了5项新型电子战装备重大创新技术成果。

“用数字说话最有说服力”

在杨超的办公室里,有100多本记着各种数据的工作日志。从装备图纸设计到生产、试验现场,从随舰出海到跟机试飞,装备到哪儿,他跟踪记录到哪儿。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数据,是他科学打造精良装备的印证。

某型电子战装备上一个备件,承制方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生产,经检测人员测试,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杨超提出要把备件装到整机上做运行试验。承制方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杨超耐心说服对方,并和他们一起做试验。结果出人意料,备件不合格。杨超从整机试验数据中找出了当整机运行达到一定温度时,备件功能失效的原因。在数据面前,承制方重新设计生产了符合实战环境温度的备件。

“用数字说话最有说服力。”杨超以这次备件试验失败为契机,举一反三,又推出一项提升装备可靠性的举措:所有装备的一钉一铆,不仅要装到整机上做实际环境试验,还要到舰艇、飞机上做实战环境试验。

在杨超心目中,数字是装备的生命。从数字中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多年来,从他手中交付部队的每一件装备,从体积、重量到各项性能指标,都有完整的数字记录。

这一年7月,新型舰载电子战装备进行海上试验。试验接近尾声时,有一种设备突然发生故障。试验被迫中断,军舰准备返航。这时,负责这次协调工作的杨超向专家建议,最好在现场找出故障原因。他清楚,为了这次试验,投入的配合兵力、装备量大,一旦试验终止,不但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装备交付时间。

建议被采纳后,杨超和技术人员一起对故障设备进行分解、测试,对试验数据逐一计算、验证。3个小时过去了,故障仍未排除。杨超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找出这套设备出厂试验和陆上试验的各种参数,与海上试验参数作对比,很快找到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了故障。现场总指挥亲自为杨超请功,理由是:没有杨博士的数据就没有这次试验的成功。

“新装备上留下的遗憾,让我睡觉都不踏实”

近年来,杨超和战友们先后向部队交付了一批又一批新型电子战装备,但他并没有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而反复念叨的却是:“这些新装备还有不少不如意的地方。”

新型机载电子战装备设计阶段,杨超对200多张图纸逐一审查,5次到部队征求意见,提出了30多项改进意见。根据自己多年为部队上门服务的经验,提出在新一代电子战装备上增设完善故障在线自动检测功能,以方便部队快捷维修。当时,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有的认为,“增加功能会使装备指标受影响”;有的则认为,“功能越多风险系数就越大”;有的干脆说:“这是画蛇添足,作茧自缚。”

对此,杨超据理力争,言辞恳切:“新装备是用来打仗的,不能单纯追求一两个高指标,可靠、顶用和方便维修是第一位的。”在他的坚持下,新型装备以人机界面的全新设计理念,设立了完善的故障检测功能,首次实现机载电子战装备故障自动报警、自动检测和快速维修这一实战化要求。这个装备交付部队后,官兵们送了杨超4个字:“知心博士”。

自动检测系统到底管不管用?官兵们用得顺不顺手?杨超心里一直惦记着。新装备交付部队不到1个月,他先后3次上门听取意见和建议,亲自上战位操作体验。在与部队官兵交流中,杨超了解到,有个别故障的自动检测还不是很准,还可以做得更完美一些;有些检测点的设计意义不大,还可以再简明一些。

新装备“完美有缺”,成了杨超的一大遗憾。今年初,完善自动检测装置功能摆上了杨超的工作日程。他说:“新装备上留下的遗憾,让我睡觉都不踏实。”看来,杨超今年又不得清闲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夏年泽、管景崇、钟魁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